【連網】(記 者 趙芳 通訊員 顧豪)8月7日立秋,“秋”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然而,立秋過后涼爽的天氣并不會馬上到來,市民還得注意“秋老虎”的余威。醫生提醒,立秋過后市民不要貪涼,也要防范暑熱侵擾,貼秋膘不能操之過急,進補宜“淡補”。
早晚溫差漸大防感冒
立秋雖至,但是真正的秋天并沒有到來,特別是白天,氣溫依然很高。但到了晚上,氣溫會有所下降。早晚溫差漸大,是立秋過后天氣的一個特點。
“市民白天外出,還是要注意防曬,以防中暑。”市中醫院預防保健科主任中醫師潘捷說,早晚溫差漸大容易引起感冒,市民在衣著等方面要注意,尤其要預防夜間著涼,“一些市民習慣于赤膊睡覺,加上空調溫度設定太低,夜晚睡覺時寒氣侵體,就會誘發感冒、肩頸疼痛等疾病。”
據悉,秋天是一些慢性疾病容易復發的季節,比如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就極易在這時候復發,特別是老年人,咳嗽會加重,如果伴有發燒、痰多等現象,就可能合并發生肺炎。潘捷提醒,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旦出現上述情況,要立即就診。
進補以滋陰潤肺為主
如今,人們都十分注重養生。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每年立秋后,常有一些市民因盲目進補導致失眠、流鼻血、胃腸道疾病等。據了解,立秋進補可以彌補夏季的過度消耗,因此,立秋時節進補有必要,這時人們可以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但不能“亂補”,進補不當會對人體造成極大危害。
立秋過后氣候逐漸干燥,人們常常會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膚干燥等現象,中醫稱之為“秋燥”。
潘捷告訴記者,秋季進補宜以滋陰養肺為主,貼秋膘不能操之過急,進補宜“淡補”,“‘淡補’指補而不膩,要適當食用一些如蜂蜜、百合、山藥等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一方面使體內濕熱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遺癥;另一方面調理脾胃功能,為中秋、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飲食要“少辛多酸”
秋季飲食要“少辛多酸”。潘捷提醒市民,可選擇性多吃酸、咸味食物,如大麥、黑豆、豇豆;多吃健脾祛濕食物,如小米、薏米、扁豆、砂仁等;多吃蘋果、桃子、梨、葡萄等水果,慎食瓜果類水果,脾胃虛寒的人更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