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訊 邢曉旭)機組運行的嗡鳴里,藏著江蘇新海發(fā)電有限公司熱控第二項目部每個人的堅守。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一次次精準操作、一場場攻堅硬仗,在能源保供的陣線上,寫下屬于自己的奮斗故事。
7月15日上午8時,1號爐甲送風機動葉執(zhí)行器突發(fā)故障的消息,打破了項目部的平靜。“必須在最短時間內(nèi)更換,絕不能影響機組帶負荷!”接到指令后,履行完工作手續(xù),朱夢成拎起工具包就往現(xiàn)場趕。彼時,風機運轉的轟鳴聲裹著機械熱浪撲面而來,他卻顧不上這些,蹲下身迅速拆解舊執(zhí)行器———手指在螺栓間翻飛,額角的汗珠順著安全帽帶滑落,滴在滿是油污的設備滾燙的鐵板上,瞬間沒了蹤影。另一邊,同事們早已備齊新備件,辦好檢修手續(xù)。拆卸、安裝、接線、調試,每個環(huán)節(jié)銜接得嚴絲合縫。當一切回歸“正常”時,時鐘剛走過10點。2小時,他們在震耳欲聾的現(xiàn)場,用專注與速度,交出了一份“零延誤”的保供答卷。
這份對崗位的堅守,不僅體現(xiàn)在緊急時刻的沖鋒,更藏在長期攻堅的執(zhí)著里。從6月30日到8月15日,40多個日夜,項目部把“戰(zhàn)場”搬到了1號、2號爐的吹灰器旁。200多臺設備需加裝溫度測點,24個巡測儀控制柜要安裝,7000米電纜得從頭敷設———這不是簡單的體力活,每一根電纜的走向、每一個接線端子的對接,都容不得半點差錯。張琦和金立鵬背著沉甸甸的電纜,在鍋爐夾層里穿梭。狹窄的空間里,他們時而彎腰爬行,時而踮腳固定。而在控制室里,馬龍對著電腦屏幕,進行上位機邏輯組態(tài)和畫面制作。眼睛酸了,就揉一揉繼續(xù);思路卡殼了,就翻出圖紙反復琢磨。當最后一臺吹灰器的溫度數(shù)據(jù)穩(wěn)定跳動在中控屏上,大家沾滿灰塵的臉上露出了笑容,40多個日夜的堅守,在這一刻化作了保障機組穩(wěn)定運行的堅實基石。
如果說緊急搶修是“救火”、長期攻堅是“筑堤”,那日常的設備維護,就是為機組運行筑牢“防火墻”。熱控第二項目部從不松懈這份“隱形責任”———電子間、工程師站里,高溫是設備的“隱形殺手”,他們便捧著“迎峰度夏執(zhí)行卡”,每周3次往返檢查。“空調出風口溫度正常。”“控制柜內(nèi)溫濕度達標,記錄完畢。”巡檢員拿著測溫儀,逐臺核對設備狀態(tài)。他們還專門建立了設備狀態(tài)臺賬,每一次檢查結果、每一處細微調整,都清晰記錄在案。“多查一次,隱患就少一分。”這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對“堅守”最樸素的詮釋。
黝黑的皮膚、磨破的手套、記滿數(shù)據(jù)的臺賬,都是熱控第二項目部堅守的印記。他們在機組旁、在控制柜前、在檢修現(xiàn)場,把“能源保供無小事”的責任,融進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這份堅守,沒有轟轟烈烈,卻讓能源供應的“生命線”始終暢通,成為點亮萬家燈火的堅實力量。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