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巷社區實習的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學生們,上門照顧87歲的侍太珍。
記者 袁春梅 通訊員 陳冬梅 攝影報道
【連網】 (□ 楊濟澤 袁春梅 徐帆) “真正來到了這里,我才發現原來我們對基層的認識和社區實際有著多么大的差距。”在連云區墟溝街道東園社區實習的大二學生秦緣說。近日,來自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大二年級的41名大學生走進了墟溝街道的7家社區,開始了為期十天的實習。這一實踐基地的建立為大學生走出校園、體驗生活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也為大學生們與社會對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學生當“居干”感受別樣體驗
為了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今年4月,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與墟溝街道聯動共建,在7家社區分別成立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將高校社會工作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引進社區開展實習,幫助大學生把專業理論更好地應用在實際工作中,這次的41名大學生就是第一批實習的社區“居干”。
“我感覺社區干部就像是全能管家,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對于我們真是巨大的挑戰。”在院前社區實習的大學生殷明婕感慨,每天幾乎都有干不完的活,除了和其他5位被分配到社區的同學一起做好社區服務中心的居民接待工作,還得操心社區里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今天有人吵架了,得去調解;明天有居民家漏水了,得去幫忙;后天有人在樓道里堆雜物,得趕緊清理……
較高的勞動強度,讓實習生們在承受和適應壓力的同時快速成長。“來之前我們都是信心滿滿,覺得學了那么多專業知識當‘居干’肯定沒問題。結果一次簡單的矛盾調解就把我難住了。”殷明婕說,“開發小區有兩位戶主因為下水道漏水問題發生爭執,到了現場看到兩家人激烈爭吵著,頓時嚇得人都愣住了。社區專干李丹上前笑嘻嘻地跟兩家聊天勸和,還把修理工叫去,一個小時就解決了問題。我頓時感覺,理論知識學得再好,也不如來社區上一堂實踐課有意義。”
“社會課”收獲豐富經驗
為了讓這些實習生們能夠深入了解基層工作,報到第一天,社區工作人員通過問卷形式了解其興趣愛好,為他們量身定制“社會課”。東園社區將鋼琴十級的鄧楚倩分配到“希望來吧”,教孩子們一些簡單的音樂知識,并幫助老年大學的音樂老師為叔叔阿姨們指導樂器演奏;西園社區的楊志欽愛好廚藝,工作人員便帶領他到轄區的幾戶空巢老人家中,為爺爺奶奶們做做飯;南巷社區讓擁有專業青少年心理輔導資格證書的韓路娟擔任“心情聊吧”的主講人,負責接待前來尋求心理咨詢的家長或學生們。
“剛開始幫居民做心理咨詢的時候,好多人都質疑我的專業性,覺得年紀輕不靠譜,有的人甚至掉頭就走了,當時心里特別委屈,這還是從小到大第一次被這么甩臉子。”韓路娟說,“還好有社區的姐姐們一直鼓勵我,當我成功為一位母親進行心理輔導后,看到她如釋重負的笑容,覺得特別感動,就好像整個人生都有了意義。”
除此之外,墟溝街道還組織實習生們參與環保行動街頭宣講會、留守兒童結對幫扶、進軍營慰問官兵、文藝演出等集體活動,讓學生們在一堂堂生動的“社會課”中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 “這些實習生剛來社區的時候,羞答答地站在邊上,說話都不敢大聲。10天下來,接待居民比我們還熱情,一口一個叔叔阿姨喊得我們居民都特別高興,對我們社區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助力。”院前社區黨委書記周建軍對實習生們的表現給予肯定。
為將來就業提供“緩沖期”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與墟溝街道聯動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為大學生走出校園、體驗生活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也為大學生們與社會的對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生們在基層通過腳踏實的工作,把能力鍛煉起來,將來不論到了什么崗位上,都能夠把工作做好。”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孫江濤老師介紹,大學生從校園步入社會,往往容易眼高手低,現在人才招聘市場上很多崗位都傾向于具有基層實踐經驗,應變能力、適應能力強的學生。而社區居委會就像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學生們每天在這里接觸各種人,處理各種事,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他們來說是實實在在的鍛煉。
在實習生們參與社區工作的同時,墟溝街道還邀請淮海工學院創業導師、社區自主創業典型、大學生村官典型等為學生們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幫助他們進行就業前期的規劃指導,熟悉基層工作,幫助他們提前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