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作為崇文重教之地,江蘇突出的優勢在人才,未來的希望也在人才。江蘇人才資源不僅包括目前奮戰在省內各領域的各類人才,還包括分布在海內外的江蘇籍優秀人才,以及曾經在江蘇學習工作過,與江蘇有著各種交集的各類人才。
“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的重要講話,對知識分子寄予厚望,不僅在代表委員中激起強烈反響,更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共鳴。
反響和共鳴的背后,凸顯了濃濃的家國情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多少中國人自小就受這種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也因此走上立志成才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人生路。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正是以錢學森、李四光、華羅庚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留學人員沖破重重阻力,回國投身建設,才有了共和國科學技術的奠基和開拓。歷史不斷證明,知識分子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才能煥發出真正的光彩,才能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
家國情懷,是人才的根與魂。反之,心中只有狹隘自我,眼里只有個人利益,則會迷失方向甚至失去本性,沒了安身立命之根,也失去精神之魂。習總書記強調,偉大的事業,決定了我們更加需要知識和知識分子,更加需要知識分子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多作貢獻。這是對各類人才的殷殷囑托,更是對各類人才的極大期望。同樣,在新的歷史階段推進新江蘇建設,也更加需要各類人才在家國情懷之下,銘記責任,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為實現“兩聚一高”奮斗目標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為崇文重教之地,江蘇突出的優勢在人才,未來的希望也在人才。江蘇人才資源不僅包括目前奮戰在省內各領域的各類人才,還包括分布在海內外的江蘇籍優秀人才,以及曾經在江蘇學習工作過,與江蘇有著各種交集的各類人才。這是一個巨大的人才資源寶庫。對他們來說,關心我省建設,關注我省發展,并且能為江蘇發展出謀劃策、獻計出力,就是家國情懷的一種具體表達。
家國情懷,是植根于我們血脈之中的文化傳承,是與生俱來的民族特質。而在人生路上不斷強化家國情懷,將家國情懷變為報效祖國貢獻社會服務人民的行動,則是需要終生孜孜求索的修養與躬行。
強化家國情懷,一方面需要各類人才不斷提高道德情操,于潛移默化中立根鑄魂;另一方面需要各地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制定出臺各項政策舉措,打造平臺載體,通過富有真情的交流互動,營造吸引人才、集聚人才、鍛煉人才、培養人才的良好生態系統,讓各類人才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家國的溫馨溫情。誠如習總書記所強調的,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把各方面知識分子凝聚起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