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婷婷 姚紹莊 張南寧 孫巖 賀龍廣)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載歲月悠悠,那段烽火連天、山河泣血的抗戰歷史,在歲月長河中沉淀為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坐標。
在港城,人們以各自的方式,守護和延續著先輩們的精神火種。城頭中心小學,自1976年起每年清明組織師生徒步前往抗日山烈士陵園祭掃;國網江蘇電力抗日山共產黨員服務隊借助AI技術,讓英烈從泛黃的歷史中“走出來”;港城市民多年如一日祭掃無名烈士墓,用虔誠之心慰藉那些無名忠魂……這些溫暖而有力的故事,是我市紅色傳承的生動注腳,彰顯著這座城市對革命先輩的崇高敬意。
跨越80年的“時空對話”
“彭雄爺爺真的‘回來’看我了!”抗日山小學學生朱海璐握著一張特殊的合影,聲音里透著激動。照片中,身著藍白校服的她站在抗日戰場舊址背景前,身旁“站立”著一位身著軍裝、神情堅毅的戰士———這是國網江蘇電力抗日山共產黨員服務隊利用AI技術復原的抗戰英烈彭雄形象。這場跨越80年的“重逢”,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特殊的歷史課。
抗日山烈士陵園紀念館旁,一座臨時搭建的“時空照相館”成為孩子們最期待的地方。背景屏幕上,泛黃的歷史影像與復原的戰場場景交織,快門按下,現代少年與80年前的戰士“同框”。
“我們收集了烈士檔案中的照片、文字描述,通過AI圖像修復技術還原容貌,再結合歷史資料設計服裝和背景。”服務隊隊員劉曉楠介紹,首批復原的包括彭雄、朱愛周等6位贛榆籍抗戰英烈。這些平時只在課本上出現的名字,如今以清晰的面容、筆挺的軍裝出現在孩子們眼前。
“原來彭雄爺爺犧牲時才29歲,和我哥哥一樣大。”看著照片中戰士年輕的臉龐,12歲的王浩宇輕聲說。照相館外,孩子們排著隊,攥著寫有英烈名字的卡片,眼神里既有期待又有緊張。
通過AI技術,烈士不再是黑白照片里模糊的輪廓,泛黃的老照片被修復成彩色,破損的細節被補充。“現在的孩子對戰爭年代缺乏直觀感受,我們想讓烈士‘活起來’,讓歷史‘觸手可及’。”服務隊隊長陳濤說。活動前,隊員們走訪檔案館、烈士陵園,收集了3萬多字的英烈生平資料,為AI復原提供支撐。
“彭雄爺爺,我們今天的教室好亮堂,窗外都是綠樹,真希望您能看見……”這些稚嫩的文字,通過AI技術轉化為語音,輸入到烈士“虛擬形象”的數據庫中。當屏幕上的“彭雄”開口回應:“孩子,見字如面。你們的瑯瑯書聲,便是我們當年所求的安寧”時,孩子們的隊伍里傳來抽鼻子的聲音。
“最初擔心AI技術會讓歷史‘失真’,但看到孩子們摸著照片問‘彭爺爺的眼睛是不是這樣的’,就知道這條路走對了。”陳濤說,活動前,他們特意邀請黨史專家審核復原細節,“每一道傷疤、每一枚徽章,都有檔案可查。”
在生成的600余張AI合影中,超80%的孩子選擇了與烈士“并肩站立”的姿勢。在隨后的問卷調查中,92%的學生表示“第一次覺得烈士像身邊的人”。
當科技讓歷史可觸,當童聲與先烈共振,紅色基因的傳承,便有了最生動的注腳。
延續50年的“紅色接力”
在贛榆,有這樣一個延續了50年的傳統———從1976年起,每年清明前夕,城頭中心小學的師生們都會表達對先烈的敬意,他們徒步前往抗日山烈士陵園,祭奠那些為國家和民族英勇獻身的英烈。這段跨越半個世紀的堅守,早已成為當地紅色傳承的生動寫照。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今年清明前,500余名師生身著整齊的校服,胸前的紅領巾隨風飄動,精神抖擻地踏上前往抗日山烈士陵園的征程,腳步堅定而有力。
小沙東海戰烈士冢、抗日烈士紀念塔、無名烈士墓地……每一處,師生們都駐足停留,獻上最誠摯的敬意。
“以前只在課本里讀到英雄故事,今天站在這里,我才真正懂得他們的偉大。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學生王以宸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話語中滿是對先烈的崇敬。
50年,在歷史長河中或許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對于城頭中心小學而言,卻是一段持之以恒的紅色傳承。
在學校檔案室里,泛黃的紀念相冊見證著這段歷史,從1994年起,每一次祭掃活動的照片都被悉心保存,成為師生們心中最珍貴的回憶。老教師吳從祥從1990年起就一直參與祭掃活動,他輕輕撫摸著相冊,略帶遺憾地說:“要是能找回更早的資料就好了,那些都是寶貴的記憶。每一次參加祭掃活動,我都能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也希望能把這份力量傳遞給更多的學生。”
對于教師顧芳芳來說,抗日山烈士陵園祭掃活動意義非凡。30年前,她還是這里的一名學生,如今她已為人師,同時也是學生家長。“最好的教育就是親身經歷,課本上的文字遠不及現場的震撼。我要讓我的學生、我的孩子都親身感受先烈們的精神,體會那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顧芳芳感慨。
今年,城頭中心小學師生還特別回訪了近50年來參加過抗日山烈士陵園祭掃英烈活動的老師、學生和家長。教師王惠芬回憶起自己小學時參加活動的情景,仍歷歷在目:“1989年我一年級,看到高年級同學去抗日山,心里別提多羨慕了。四年級時,我終于如愿以償。我還記得,當時同學們拿著紙筆,認真抄錄烈士事跡。現在我成為了一名教師,帶著學生繼續參加活動,這不僅是自豪,更是責任。我要讓更多的孩子知道,我們的國家是如何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
無名烈士碑前的長情告白
“您雖然未曾留下姓名,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放心吧,您為之捐軀的這片土地,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祖國越來越強大,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清明前夕,在抗日山烈士陵園的無名烈士墓前,國網連云港供電公司抗日山黨員服務隊的隊員們正在為無名烈士們獻上潔白的花環,并舉行憑吊儀式,這一活動他們已經堅持了14年。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抗日山是我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烈士陵園位于贛榆區境內,由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山東軍區、濱海軍區軍民于1941年興建,后經多次修建而成。園內安葬著1800余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其中有102座無名烈士墓,長眠著318位無名烈士。他們為國捐軀,卻沒有留下姓名。這318位無名烈士既是抗日山上的特殊群體,又是后人們難以割舍的牽掛。
“青山松柏常青,英雄忠魂永存。只要我們從不遺忘,他們就未曾走遠。”參加活動的青年隊員茆俊茗感慨。
“無名烈士永遠不會被人民忘記,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每年清明,贛榆城頭高級中學都會組織高一學生徒步10公里來祭掃無名烈士墓,一方面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除有組織的祭掃外,還有不少市民自發前往祭掃無名烈士墓。市民李先生每年清明都會帶著孩子來到抗日山祭掃。“我了解到這里還有很多無名烈士時,很心疼他們。他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卻什么也沒有留下,所以我每年都來祭掃,也讓孩子參與進來,讓他了解這段歷史,知道現在的生活是那么多先烈用生命換來的。”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