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顧曉昕)又到每年的年中,許多電商紛紛借著年中的名義搞起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各大電商平臺鑫戰(zhàn)正酣,漫天飛的促銷紅包、預售、定金、滿減讓消費者眼花繚亂。市消保委對以往投訴案例分析發(fā)現,各種電商大促后的半月內往往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高峰期,部分電商平臺在促銷的“套路”里設置一些消費陷阱,消費者還需謹慎,一旦遭遇侵權要學會維權。
據市消保委工作人員介紹,電商平臺的網絡促銷中的陷阱主要有:預售商品不能退換。預售成為電商引導消費、緩解系統壓力的促銷手段,然而部分“預售”商品也有貓膩,部分甚至明確預售商品不能退換、定金不退等。實際上,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須說明理由。商家對于預售規(guī)定,顯然有悖于消法規(guī)定的消費者享有的“網購7天后悔權”,涉嫌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
為了避免后期網絡維權帶來的諸多不便和周期長等問題,市消保委工作人員表示,在網上選購預售商品時,最好點開細則仔細閱讀,或提前咨詢店家是否能退換商品。如果店家嚴格按照“預售規(guī)定”中的條款來執(zhí)行,慎重考慮可能面臨的后果,然后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千萬別只圖一時便宜,上了商家的“套”。
先漲價后降價虛標原價。價格是電商促銷期間刺激消費的重要因素,電商以預售、定金、滿減紅包等各種促銷手段讓消費者“算不清”。
據介紹,雖然早在2015年10月,國家工商總局就開始施行的《網絡商品和服務集中促銷活動管理暫行規(guī)定》,提到擬對虛構原價、虛假優(yōu)惠折價等6種不正當手段促銷予以禁止。然而在電商的實際促銷中,先漲價后降價、虛構“原價”、隨意標注價格的情況較為突出。
專家表示,在電商年中大促期間,消費者需擦亮眼睛,貨比三家,對于心儀商品,關注平時銷售價格,與促銷價格進行對比,是否存在真正的實惠,以防落入商家的價格陷阱。對于商家先漲后降等行為,積極向平臺和監(jiān)管部門進行舉報。
不是所有紅包都能點。紅包成為電商大促的標配,目前各大電商平臺上紅包、代金券滿天飛。然而,除電商平臺外,一些不法分子也打起了“紅包”的主意,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微信、QQ等社交工具,發(fā)布紅包惡意鏈接,竊取用戶個人信息甚至偷走用戶的賬戶資金。
專家表示,小心這幾種紅包詐騙,需要個人信息的紅包不要碰、分享鏈接可搶紅包不要信、與好友共搶的紅包需謹慎、高額紅包不可信、拆紅包要求輸密碼是詐騙。
市消保委提醒消費者在網購時,一是要選擇正規(guī)網站,防止誤入“釣魚”網站;二是不要盲目跟風下單,確定是自己“要”的,并且價格優(yōu)惠再下單;三是確認付款要謹慎,要選擇具有第三方支付擔保的交易平臺,不要私下交易;四是收到貨品時應及時驗貨,做到“先驗后簽”,一旦發(fā)現問題可以拒收快遞;五是保留好交易記錄、訂單、聊天記錄、交易成功的畫面截圖等相關的證據,以便權益受損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對于如何網購維權,市消保委工作人員表示,網上購物遇到糾紛,首先積極與網店經營者協商溝通,無法達成協議或者權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網站的客服投訴,網站沒有及時幫助解決的,要及時向經營者或者生產廠家所在地的消保委或者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投訴,投訴時要盡可能的提供商品的照片、聊天記錄、交易記錄等相關證據,便于相關部門了解更多的信息,更好的幫助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