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陳煒)日前,不斷有市民向連云港日報熱線反映,海州區甲子河是一條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老河道。由于河道枯竭,河道里水流不多,最近幾年里,附近居民竟然平整河道,在河道里面開荒種菜,不但破壞了甲子河河道的原有功能,還破壞了周邊的環境,遇到夏季雨水汛期,對河道排澇也會造成影響。
家住海州區甲子河路的市民張先生反映說,甲子河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老河道,嘉慶九年(1804),海州直隸州知州唐仲冕在州城東門外浚河,以利河運。在河上建橋以便交通。因這一年為甲子年,故稱河為“甲子河”,橋也相應命名為“甲子橋”,并在橋畔立甲子橋碑,碑上文字由知州唐仲冕親書。甲子橋對研究清代海州的水利、交通、貿易等方面的歷史都有很重要的價值,1993年被列為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他說,前些年,河道都是保持著原樣,最近幾年里,河道河水較少,河道逐漸枯竭,附近居民發現河道里可以平整土地,于是便有人在河道里開荒種菜。后來有人覺得在河道里種菜挺好,就相互效仿,慢慢的,河道里種菜的人多了起來,如今甲子橋南北兩側數百米長的河道都被附近居民開發成了私家菜園,種菜的地塊多達五六十塊。張先生說,由于甲子橋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平時有很多市民與文史愛好者來此參觀,看到甲子橋兩側河道被開荒種菜的現狀,都為甲子河道的環境遭到破壞而感到嘆息。
昨日上午, 記者順著甲子河路來到了甲子橋,記者在甲子橋上看到,甲子橋南北兩側的河道已經基本枯竭,甲子橋南邊的河道里被附近居民種上楊樹與各種蔬菜,可以排水的河道只有1米多寬,從上游下來的污水不斷往下流走,站在狹窄的河道邊,熏人的氣味不斷飄散開來。位于橋南的兩通與甲子橋有關的石碑被深埋在菜園里,露出來的部分約30厘米。橋北至秦東門大街之間的約500米長的河道里滿是一塊塊大小不一的菜園,菜園里隨處可見萵苣、青菜、蒜苗等蔬菜,部分河道陡坡上滿是金黃色的油菜。北端的河道里全被平整成了菜地,上面種上了各種蔬菜與桃樹、香椿等樹木。附近一位劉姓居民說,之前,種菜的不多,多數都是集中在甲子橋的橋頭附近。后來,河道里水流很小,也很淺,兩側一些地方被開墾成一塊塊的菜地,種了不少蔬菜,河道里菜地多為附近小區居民所種,大家早已習以為常。據他了解,根據市內河管理的相關規定,內河河道內是禁止種菜的。不少市民擔心,河道成了菜地,一旦下大雨,可能會影響排澇?!?/p>
昨日下午3時許,記者將該情況向海州區水利局工程科有關人士作了反映,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表示,他對甲子河河道管理方面的情況不太了解,部門領導去外邊開會了,也不好介紹有關情況,他將把問題轉告給部門領導,待部門領導方便時再與記者聯系。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河道上種菜容易堆積泥土,抬高河床,影響行洪,同時還會破壞河道景觀,是堅決不允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