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7年要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公共文化服務的薄弱地區在哪里?在基層。怎樣讓基層能夠享受更多、更好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資源、人才等因素的限制下需要通過理念創新、手段創新進一步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讓群眾離文化再近一些。“互聯網+”時代,各種渠道涌來的信息太多、太快、太容易。文化離群眾看似近了,實則遠了,就像一個偏食的孩子,只選擇自己喜好的,而忽視了其他對自己身體有益的營養。長此以往,身體會出現問題。要想讓基層群眾放下手機、關掉電腦、走出家門,就要讓公共文化服務離群眾更近一些。不少地方都在普及農家書屋工程,但很少有群眾去那里看書,一是離家遠,二是環境差,三是時間不固定。一來二去,群眾也就不愿意再來了。鹽城市射陽縣創新性地開展農家書屋“一卡通”工程。全縣各聯網書屋通借通還,群眾可就近選書、調書,閱讀成了件輕松愜意的事。地方政府需要用手段、技術創新讓群眾更加方便地接觸到公共文化服務。
宣傳不妨再通俗些。這幾年,送戲下鄉、送科技下鄉、送醫下鄉、送書下鄉、送法下鄉等活動開展了不少,最受歡迎的恐怕是送醫下鄉了,為什么?因為這是群眾迫切需要的。文化也一樣,為什么有些送戲、送書下鄉活動舉辦的不成功?內容太死板、形式太僵化、互動性太弱。當然,也不能一味迎合少數人的低級趣味,提供低俗的產品。怎樣讓群眾更喜歡這些活動,就需要我們宣傳文化工作者,進一步解放思想,分析受眾的文化層次、興趣愛好,征求群眾的意見,做到有的放矢。濱海縣東坎鎮實行群眾“點單”、政府“配餐”的形式為群眾提供演出、培訓、講座等免費公共文化服務,引導群眾親近文化、體驗文化、參與文化,受到群眾的歡迎。
發現公共文化服務“民星”。網絡上經常說高手在民間。確實,在民間有不少有文化專長的能人。基層優秀的文化人才緊缺,不少人身兼述職,往往疲于應付,不能定下心來做好文化服務工作。鼓勵“民星”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可以補齊基層人才緊缺的短板,并做好示范作用,帶動更多群眾參與。舉辦發現“民星”活動,既開展了文化惠民的活動,又讓群眾有了展示自我的舞臺,還可以減少政府的經費開支。無錫市太湖街道通過開設“民星”課堂、搭建“民星”舞臺,為居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產品,形成了“人人參與文化、人人建設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