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廷亮
乘車前往連云港老街,途經中煤公司時,向南望去,一座高高的大壩總會映入人們的眼簾。它屹立于南固山間,周圍山峰高聳,云遮霧繞,令我神往。
“那里一定有別樣的風景和故事”初夏時節,我對大壩進行了“探究”。
來大壩有兩條路線:一是從中煤公司向南攀爬;二是駕車從商檢大樓東側的大巷路前行,二十分鐘均可到達。沿路的居民區叫“龔大巷”。
這處大壩坐落在南固山蘿卜澗的“龍眼”處,是蘿卜澗水庫北側的堤壩。這里上闊下窄,恰似“壺口”。大壩呈東西向,弧形,南凸北凹,弧長約100米。高約40米,頂部寬為2米;估計底部寬10多米,大壩中部以下部分便是一級級外展的壩基,竟有30級之多,最底部為水泥澆筑。大壩全為取自當地的石料經雕琢成塊石疊加而成。頂部為人行通道,兩側為石砌圍墻。北側有拱形洞口,起到了排水作用,也有明顯裝飾效果,有點像城墻的垛口。大壩正中位置為泵房,東側散落著多處石屋。據我測算,蘿卜澗水庫庫容可達3萬立方米,大壩的石料近1萬立方米。
從北面看,大壩高大雄偉,飽經滄桑,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神威。大壩的下方還散落著幾處石屋舊址;由南面觀,崢嶸崔嵬,鱗次櫛比,加之水面的陪襯,“剛柔相濟”“劍膽琴心”頗具魅力。“自然的人化,比自然更有魅力”,這是我身臨其境的感悟。
有幸在此遇到了牧羊的龔維友老人,他繪聲繪色地向我介紹了這座大壩的來龍去脈。20世紀60年代,連云地區水源不足,用水緊張。1964年,為了保障外輪用水,開始在此修建水庫。市第二建筑公司承建,“新浦、連云的許多石工、瓦工、小工參與建設,工地常常是百十口人,足足干了三年”。當年在半山腰處修建水庫,十分艱險,有人在此不幸喪生。水庫建成后,還派有警衛值守。某年汛期水位高漲,逼近壩頂,對大壩的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為防止潰壩,有關部門請當地消防官兵在大壩西側炸開了一個十來米長的豁口泄洪,確保了大壩下方設施與人員的安全。
“這個澗溝為何叫蘿卜澗?”在此牧羊的龔老伯繼續介紹,“早年有戶孫姓人家在此開了個蘿卜種植園,蘿卜鮮嫩,很有名氣,當地人就把這個澗溝叫蘿卜澗”。不過,站在壩頂觀察,蘿卜澗水庫水面也真像個大蘿卜。
圍繞大壩,又聊起了龔大巷的建筑業。龔老伯一輩子居住于此,與石頭及其建筑打了一輩子交道。龔大巷就是以石工出名的,且以龔氏家族為主力,附近許多知名石刻都出自龔氏石工之手,連云地區許多石頭建筑也大都是龔大巷人做的。包括龔老伯在內的20多位龔大巷石工當年也參與了蘿卜澗大壩的建造。“1976年,我們還有幸參加了毛主席紀念堂的建筑,干了三個多月,結束時得了很多獎狀。回來時,受到了熱烈歡迎。”龔老伯動情地回憶。
告別了龔老伯,我在蘿卜澗附近游覽了一圈,發現這里是一處絕佳的風景勝地。南面山峰聳立,時而藍天映襯,時而云卷云舒,那里有陡峭的問丈崖、滴水崖。大壩兩側山峰對峙,十分險要。東面的山峰叫孫家嶺,西面山峰叫禿尾嶺。向北望去,近處茂林修竹,古老的南固山煙墩遺址掩映其中;遠處十里港區,舳去艫來。沿著山路向南,只見大樹參天,澗水潺潺,宛如森林仙境。
一座水庫,凝聚了建筑工人的精神與智慧;一道大壩,筑就了鄉土建筑的豐碑;百余年石工的建筑史,賡續了龔大巷人的技藝;蘿卜澗,匯聚了人文與自然的精華,是云臺山的又一處風景。
哪里也別去,先將連云港走遍,這是我下山時的想法。
?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