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道德模范志愿者未淑云為游客提供咨詢服務 北宣攝影
樹文明誠信城市品牌,北戴河旅游及關聯行業投訴大幅下降,城市贏得了好口碑;揚全民志愿服務品牌,北戴河百萬游客享受到家一般的周到服務,贊美之聲不絕于耳。
近年來,旅游勝地北戴河始終以精神文明建設為主線,春風化雨般點滴撥亮“城市心燈”,涵養“北戴河氣質”,讓文明之花漫山遍野開遍。
▲ 郭文香在河北十大愛心人物頒獎典禮上接受現場采訪 北宣攝影
以城為卷“繪制”文明——每個角落都能宣講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偉大的夢想,需要偉大的精神作支撐。文明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在北戴河,這種力量首先來自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引領。
在城市主要道路兩側、游人眾多的沿海線及街道、公園、社區等微型公共空間設置一大批富有地域特色的公益廣告,多角度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核心價值觀自然貼切地嵌入百姓生活場景,融入百姓生活實際,做到“每面墻都會說話,每個角落都能育人”。
打造劍秋路社會宣傳之路、保四路核心價值觀之路、東坡路雷鋒之路等20余條精品線路,打造了“家風公園”“好人廣場”、平水橋核心價值觀公園及街頭理論微廣場、北戴河故事微廣場等3類38個系列微廣場。同時,增設標志、標識、智能二維碼,讓市民游客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快速識別、預覽各“微廣場”地圖、內容,實現理論學習和核心價值觀宣傳的智能化、全域化。
緊跟新媒體發展步伐,建立微信、微博、貼吧、頭條號等各類新媒體60余個,打造了以文明北戴河、北戴河之聲、北戴河微視聽為核心的新媒體矩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送到云上、網上、線上,使廣大干部群眾能夠實現指尖上的即時學習和互動交流,深學細悟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
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社會宣傳形式的有機結合,在全區應見、可見、能見的范圍內,實現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全覆蓋,將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涵養文明成為城市的一種氣質。
▲ 精神文明十百千工程啟動 吳宇濤攝影
典型遍地精神地標——人人都是高尚北戴河人
北戴河歷屆區委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并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載體和潛移默化的活動效果,影響和帶動了一代又一代北戴河人。
早在1986年4月,北戴河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四大家就聯合向社會發出《做高尚北戴河人號召書》,并于當月開展了“做高尚北戴河人”大討論活動,由此拉開了“做高尚北戴河人”的序幕。1996年以來,已連續22年不間斷地開展了“為北戴河添光彩”活動,重點對見義勇為、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等方面的先進典型進行評選和表彰。
2007年以來,北戴河又連續五年開展了以好父母、好子女、好商戶、好村民、好居民為主要內容的“五好”評選活動。近兩年又結合時代特點,開展了以最美環衛、最美教師、最美警察、最美醫護、最美家庭等為主要內容的“最美北戴河人”評選、表彰活動。
模范涌現,新風文明矗起“精神地標”。近年來,該區涌現出一大批各級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如樂善好施,多年來救助120余名輕生人員的郭文香;見義勇為,協助民警抓獲持搶逃犯的呂巖麗;每天自費喂食千只海鷗的“海鷗媽媽”常英等。據不完全統計,1995年至今,該區共有2500余位先進典型受到不同形式的表彰,北戴河已經成為好人之城。
▲ 紅色義工志愿者服務游客 張建勇攝影
全城全民志愿服務——每個人都是志愿者
海岸衛生醫療志愿服務崗、黨員義工志愿服務崗、交通志愿服務崗……在北戴河,以服務旅游旺季為主的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層出不窮,且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交通路口處,有交通志愿者勸導車輛禮讓,行人按燈通行;大街小巷、沙灘浴場內,文明引導員撿起垃圾,守護環境衛生;公交站點,有平安志愿者指路引領;景區內外,黨員志愿者、衛生志愿者為游客提供各類幫助;流動公平秤確保游客權益……
在北戴河區,一個個“紅袖標”“小紅帽”用自己的真情與行動確保游客玩的舒心、游的舒暢。據統計,僅今年旅游旺季,就有街居干部、民宿業主、文藝骨干、紅色義工、勞動模范、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退役軍人、企業等各界近5000人次直接參與志愿服務。
▲ 紅色義工志愿者服務游客 張悅攝影
文明落地實在惠民——讓城鄉市民生活更幸福
2017年,北戴河區成功奪冠省級文明城區榮譽稱號。
“我們不僅僅是為了拿一塊牌子、獲一次榮譽、多一項政績,而是要通過抓創建,從根本上提高北戴河的發展水平,提升北戴河的發展層次;通過抓創建,實實在在地辦實事、辦好事,讓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市委副書記、北戴河區委書記田金昌的一番話,道出該區精神文明建設的“真諦”。
北戴河區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借文明創建大勢,做解決問題之事。成立區級指揮部,各鄉鎮、社區,各部門黨委一把手任分指揮長,一個個“難啃骨頭”被列入創建清單,未取得成效前,絕不“銷號”。
去年的“煙頭革命”讓北戴河從市容衛生到市民素質,從旅游環境到精神風貌,都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今年,北戴河的“煙頭革命”升級版來了,由撿拾垃圾雜物向嚴格落實“門前五包”轉變,將“門前五包”由城區商戶拓展延伸到農村居民,實現無死角、全覆蓋,進而實現全域煙頭垃圾不落地。志愿者們深入各片區街道和沙灘浴場,進行環衛保潔、文明勸導和文明服務,還分行業、分區域進行競賽。
83歲的張樹仁沒想到,村東頭那個存在了二三十年的大垃圾堆在10天之內說清理就清理了。“好幾臺鉤機連夜干,把垃圾全清走了,聽說有1000多方呢!周邊也拾掇干凈了。”7月30日,老人跟記者說起這事時滿臉笑容,“你看看,現在這里多好!”
北戴河區牛頭崖鎮柏新莊村東北角的這個連著蒲河的水坑以往曾是村里人避之不及的所在,因為一年四季的味道都很難聞,特別是夏天,如今卻變成了村民最愛來的地方,種上了鮮花,蓋上了涼亭,人們沒事就來這里聊天、納涼。
與柏新莊村一樣,蒲蘭村也消失了一個垃圾場,多了一個池塘。碧水保衛戰蒲河工作組指導員張曉華還記得那10天的情景,12村莊同步治理,300多臺工程車,三四百人一起義務勞動,從凌晨4點干到晚上12點。除了清理垃圾,還清除了直排河道的廁所,拆除河兩岸的違建,周邊的養殖戶也退養了……
如果說,一系列整治行動帶來的城鄉環境總體改變是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的的綜合體現,那么,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也離不開城市硬件建設的支撐。
▲ 熱心商戶為環衛工人送清涼 張悅攝影
近年來,北戴河區把城市硬件提升作為夯實精神文明基礎的實力抓手,整合各類資源,加大資金投入。投資5600余萬元實施了西海灘路、草廠中路、草廠新路等9條道路改造工程,徹底改善了城區路網狀況,為居民提供了便利通行條件;投資5000余萬元,實施了全區40余個老舊小區改善提升工程,對老舊住宅樓進行全面粉刷,整治小區綠化、路面和基礎設施,徹底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
同時,該區實施交通秩序整治和旅游市場秩序整治攻堅戰。重點對非機動車和行人闖紅燈等現象進行治理,對渣土運輸車、拖拉機進城等問題進行專項整治,取得較好效果;組建城管、公安、交警、市監等部門參與的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隊伍,打擊流動攤販、尾隨兜售、招手攬客、欺客宰客等不文明行為,營造文明誠信的旅游市場秩序,切實提升惠民指數。
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隨著精神文明建設向縱深開展,核心價值觀逐步融入大眾生活,為推進北戴河區轉型跨越、綠色崛起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