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伏廣進 宋驍 李光耀 王寧
“發展路上,群眾幸福才是第一目標。村集體富了,就應該讓村民率先享受到發展的成果。”這是連云港贛榆區沙口村黨總支書記劉永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劉永強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沙口村富了,村民的生活改善了,閑暇時間也多了,一時間,聚眾賭博等不良風氣盛行。甚至有夫妻因為掙錢掙多了,心思也飄了,天天吵著鬧離婚。”劉永強開始有些隱隱擔心:“如果再不強化村民的精神教育,任由這種不良風氣滋長蔓延,將帶壞農村風氣,掏空村民腰包,嚴重影響整個沙口村的長遠發展。”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劉永強陷入深深地思考。
文化陣地富腦袋
幸福生活更有質感
每當夜幕降臨,新建的沙口村大劇場便會傳來陣陣音樂聲和歡笑聲,村民們自發到這里表演節目、觀看電影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以前在城里工作時,看到人家有劇場,現在我們村也有了自己的劇場。村民們白天干農活,晚上看演出,日子過得比在城里還滋潤!”70歲退休干部李承榮連聲感慨,早年退休的他賣掉城區的房子,回沙口村老家安度晚年。
李承榮的話委實道出了全體村民的心聲。回想沙口村之前的村莊面貌:街道高低起伏,落差兩米多,雨天污水就向低洼戶流淌,村民矛盾嚴重。每家每戶門口都有小廁所、小伙房等建筑,臟亂差問題顯著。
劉永強上任之后,村里投資2000多萬元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配套。為村民們接通了自來水、天然氣,每家的有線電視費、天然氣安裝費、新農合費用也全由村里統一支付……從最初綠化、硬化、亮化、美化的“老四化”,到如今實行道路無桿化、路面黑化、燃氣化、服務便民化的“新四化”,沙口村正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質感,不斷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生活品質提升了,村民們的思想也不能掉隊。如何讓村民在口袋“豐收”、日子越過越好的同時,讓腦袋“富起來”?劉永強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村民訴求,外出學習文化陣地建設經驗。2017年6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總投資100余萬元、可同時容納500人的沙口村大劇場正式投入使用。隨后,道德講堂、村民大舞臺、圖書閱覽室、綠色網吧也相繼建成。茶余飯后,這些“文化家園”成了村民們的好去處,嘮家常、唱歌、跳舞、看電影、下象棋,村民們的文化生活更豐富了,滿意度也更高了。
“老年村”里歡笑多
孝敬老人蔚然成風
說到為村民們辦實事,劉永強最得意的“手筆”,要算是建設“老年村”。
走進沙口村的“老年村”,老人們或織網嘮嗑,或打牌下象棋,街巷里滿是歡聲笑語。村內的養老中心、棋牌室、醫療室,日益完善的養老體系為沙口村老年人享有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
“當時沙口村有村民380多戶,60歲以上老人就有160多戶,大部分村民都是三四代人住在一起,不僅空間擁擠,時間長了,婆媳、父子之間常因生活瑣事鬧得不可開交。”為了緩解這一矛盾,2013年春天,劉永強提出建設老年村的建議,得到全村大多數干群的支持。
劉永強拿著村里投資的1000多萬元找到區規劃設計院,按照60平方米住房、20平方米小院的規格進行設計建設。一期100棟房子在2014年10月竣工,二期60棟房子在今年7月份竣工。為確保分配公平公正,劉永強綜合黨員群眾的意見,制定了分配標準:困難家庭的老人優先;兩套房子的家庭不參與首批分房;房子產權歸集體,不能轉租轉借……
“劉書記比自家兒子還貼心。十年來,村里月月給我們發養老錢,逢年過節,魚肉米面什么都有,還給我們買保險,為了方便我們取錢,還弄了個自助銀行,現在我們老兩口每月能有700多元零花錢,夠吃夠花,周邊的村民都很羨慕我們。更重要的是距離產生美,分開住跟兒女矛盾少了,兒媳們都比著、賽著為我們老人買家具、配電器。”今年79歲的于麗云,用質樸的話語道出了全村老人幸福無憂的晚年生活。
“下一步,我計劃在沙口村老年村附近建免費的老年集中供餐點和老年公園,讓全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安,幸福度晚年。”劉永強告訴筆者。
鄉賢治理新模式
嘉言懿行淳化民風
近年來,贛榆新鄉賢文化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連云港市首位全國道德模范、“現代鄉賢”方敬老人先后傾盡200余萬元畢生積蓄,資助260名貧困學子步入高等院校,以一人之力改變了宋莊鎮鄉民“上學不如上船,讀書不如賺錢”的短視觀念,激發了四鄰八鄉重教尚學的熱情。
這讓劉永強看到了鄉賢的力量,他立即著手開展村鄉賢的評選,在樹立鄉賢典范的同時,他又牽頭對村民廣場實施提升改造,打造全新的新鄉賢廣場。一時間,在村委會門口的鄉賢榜上,一位位新鄉賢的事跡不斷展現出來,他們中既有退伍軍人,也有海邊電灌站工人,還有農家主婦,一個個平凡而感人的事跡,如汩汩泉水,悄無聲息地沁入心田,慢慢滋潤著整個村莊。
“選樹鄉賢正發揮他們的帶頭示范作用,帶領大家見賢思齊,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為建設美麗鄉村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劉永強坦言。
張振琦老先生是一名上海知青。上世紀60年代,他來到沙口村,扎根從事小學教育40多年。退休后,他一心都撲在校外輔導站上。如今,74歲的老人被劉永強聘為村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老人以校外輔導站為家,對家庭困難的學生、失去雙親的孤兒進行思想教育、經濟捐助。2006年,村里成立“沙口村助學基金會”,先后幫助37名因貧輟學的學生重返校園。與此同時,在張老師的帶動下,村里越來越多的五老人員相聚到一起,開始關心、議論村里的發展,評議村里的事。“他們經常在老年村串門,了解村情民意,巧妙化解鄰里糾紛,節假日還輪班輔導關愛村上的未成年人,總之關心老人孩子,他們一頭都沒有落下。”劉永強欣慰地說。
80歲的退伍老軍人秦啟發對劉永強為村子做出的一切,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去定義一個村子發展是不是好,不光是看村容村貌,也不光看村民的錢包,更重要的是看這整個村子的百姓,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否富足。劉書記最早想到了這點,令人敬佩!”
將村民們的稱贊默默記在心里,一路走來,劉永強有付出和收獲,有淚水和汗水,也有委屈和喜悅。“當我看到沙口村一天天變美,樓房一天天變多,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來,我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談及未來,劉永強信心滿懷:“只要有大伙的信任和支持,村莊秀美、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生活甜美的美好憧憬就不會遙遠。”
“在劉永強身上,集中體現了一名優秀基層支部書記的信念堅定、一心為民的政治品格,勤懇踏實、無怨無悔的敬業精神,敢于擔當、矢志不渝的進取意識,不忘初心、清正廉潔的時代作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學習劉永強同志這樣的先進標桿、基層榜樣,就是要學習劉永強低調務實不張揚、擼起袖子加油干,把職責當作初心使命,把事業當作人生追求,以忠于職守、高度負責的精神,立足本職,踏實工作,努力在基層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更多為民服務的實事好事。”贛榆區委常委、贛榆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宋莊鎮黨委書記許思文在接受采訪時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