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在現今工業發達、人口稠密的長三角地區,還能為動植物保護好一片自然生態環境嗎?日前,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表明,答案是肯定的。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提名地和緩沖區面積超過22萬公頃,地處長三角城市群的鹽城沿海灘涂。鹽城市科學把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辯證關系,近三十年來,全市年地區生產總值翻295倍;與此同時,境內2000多種生物得到自然繁衍。
“鹽城海岸線綿延582公里,擁有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的海岸型濕地,面積達77萬公頃,是大自然的饋贈,同時也成為一道沒有先例的生態保護考題。”市申遺辦主任吳其江介紹說。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即開始由市、縣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生態保護接力,在沿海灘涂建立珍禽和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沿海濕地不是孤島,空氣、水的流動都可能對自然環境構成威脅。在多年沿海大開發和城市化浪潮中,鹽城市堅持嚴密科學論證,實行海岸“節點開發”,留下大片生態走廊,全市劃定生態紅線保護區域占國土總面積23.5%。同時,嚴格堅持綠色發展,不斷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圍繞汽車、新能源、電子信息主導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先后入選全國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海上風電)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城市。197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只有18.6億元,2018年達到5487.1億元。
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經濟實力增強給鹽城市生態保護投入提供保證。打造沿海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實施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市建設,完成投資165億元,23項考核指標全部完成。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保持江蘇最優。
“鹽城是全國罕見的同時具備森林、海洋、濕地三大生態系統的地區,還是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雷光春由衷感嘆,這使得這片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得以保持完好的原始自然生態環境。
現在,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不僅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野生丹頂鶴越冬地和麋鹿自然保護區,而且系全球數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為23種具有國際重要性的鳥類提供棲息地,支撐了17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物種的生存,包括1種極危物種、5種瀕危物種和5種易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