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蘇報記者 王小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蘇州生態資源稟賦良好、水鄉風情濃郁,被譽為“東方水城”和“人間天堂”。保護好、經營好這方水土,走綠色發展之路,給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空間,是蘇州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義。
蘇州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環境立市”“綠色發展”的戰略理念,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作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先行軍排頭兵的核心內容,鐵心保護、鐵腕治理、鐵面問責,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蘇州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馳而不息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乃翔表示,蘇州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勇當“兩個標桿”,建設“四個名城”,用綠水青山繪就“美麗蘇州”的新畫卷,彰顯“人間天堂”的獨特魅力。
協調發展做美經濟生態“雙面繡”
蘇州全市總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0.09%,不僅創造了全國2.3%的GDP、2.9%的財政收入,而且環境質量依然保持了穩中向好、持續改善的良好局面。2012年到2017年,蘇州的GDP從1.2萬億元增長到1.7萬億元,上升了42%。與此同時,在這5年里,蘇州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卻在持續下降,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別下降32.8%、22.4%、33%和34.6%。
這組數據說明了近年來蘇州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經濟要增長,環境也要改善,蘇州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互促共贏,像“雙面繡”一樣兩者兼顧。
黨的十八大以來,蘇州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堅決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環保工作的部署要求,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努力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屏障更加鞏固,實現了綠色低碳發展能力、環境整體質量、治污減排成效、環境監管執法效力、生態創建力度的五個“明顯提升”。
綠色低碳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太湖生態保護圈、長江生態安全帶加快建設,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第三產業比重突破50%。相比2012年,規上工業企業能源消費總量下降超過700萬噸標準煤,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超過20%。
環境整體質量明顯提升。2017年,市區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基準數下降38.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增加44天;“水十條”省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74%,無劣V類斷面。
治污減排成效明顯提升。全市組織實施3000多項重點治污工程,整治燃煤鍋爐近4000臺,淘汰黃標車和老舊機動車22萬余輛,危廢安全處置利用能力增長了40%。
環境監管執法效力明顯提升。新環保法實施以來,累計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5606件、罰款金額4.1億元;立案偵辦環境違法犯罪案件250件、抓獲犯罪嫌疑人458人,均創歷史新高。
生態創建力度明顯提升。2013年我市成為全國首批地級國家生態市;2015年成為全省首個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全覆蓋的地級市;2016年建成全國首個國家生態城市群,蘇州、昆山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017年成為首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首批美麗山水城市,蘇州市環境保護局獲評“全國環保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蘇州市環境監察支隊連續兩年獲評“全國環境執法大練兵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精心呵護擦亮“人間天堂”名片
在近日解讀“十二項三年行動計劃”時,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亞平深情地表示:“朗朗清風、悠悠碧波,是蘇州美麗的神韻。我們要為這座具有獨特魅力的城市不斷加分,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把生態環境保護好,真正實現生態的高質量、環境的高顏值。”
正如李亞平市長所言,保護好優美的生態環境是蘇州歷屆市委、市政府不變的“鐵律”和不懈的追求,既傾注了心血,也充滿了感情。
如何讓蘇州的天更藍?蘇州壯士斷腕,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大氣治理“手術”。改變“以GDP 論英雄”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不斷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深化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發展綠色GDP。到2017年底,全市累計關停淘汰4190家落后低效產能企業、1848家化工企業;累計實施315個節能技改項目、完成投資20.2億元,三星級以上“能效之星”企業達411家。在全省率先建設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大數據平臺,開展工業企業綜合評價,把“以畝產論英雄”和“創新論英雄”相結合,以市場化手段倒逼企業提質增效、綠色發展。此外,還在“壓煤”“控油”“抑塵”上“下猛藥”、出重拳,到2017年底,累計實施2100多個治理項目、總投資近1000億元,整治燃煤鍋爐近4000臺,建成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系統等。
如何讓蘇州的水更清?我市大力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推進太湖治理和陽澄湖生態優化行動,累計實施2455個重點項目。深化工業污染防治,開展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行動,淘汰低端、落后產能996家,鞏固取締“十小”企業。推進農業污染防治,開展畜禽養殖和圍網養殖整治,新劃定禁養區內養殖戶全部關停,提前關停太湖一級保護區170家養殖場,全面清理拆除太湖湖體及沿岸灘涂非法圍網4950.9畝。加強生活污染治理,推進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2017年新增污水管網887公里,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7%,農村污水治理率達80%。大力整治黑臭河道,開工整治105條河道。嚴格落實“河長制”、“斷面長制”,到2017年底,太湖、陽澄湖湖體水質總體穩定,太湖連續十年實現安全度夏,國考斷面全部達標,省考斷面水質優于Ⅲ類比例達到74.0%,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如何讓蘇州地更凈?蘇州出臺了“土十條”,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設置117個國控土壤監測點,基本完成重點行業企業土壤污染的調查摸底。
三年行動實現生態高質量環境高顏值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明確提出要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環境目標,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近年來,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良好進展,但對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任務,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新期盼,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和問題。比如產業結構仍然偏重,環境污染治理形勢依然嚴峻,復合型大氣污染特征依然明顯,土壤污染治理還處在起步探索階段。同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行還不到位,環境風險隱患較多。
我市環境綜合治理任務依然艱巨繁重,需要進一步對癥下藥,聚力攻堅。在此背景下提出的《生態環境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無疑是破解上述難題的一劑“藥方”。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蘇州市環境保護局主要負責人說:“通俗地講,以前是‘有沒有’,現在是‘好不好’。”《生態環境提升三年行動計劃》七大行動包括調整產業結構、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和低碳城市、關閉不達標企業及淘汰低端低效產能、持續開展“散亂污”企業(作坊)整治工作為內容的推進綠色發展行動;太湖水污染防治、陽澄湖生態優化、重點河流湖泊綜合整治、城鄉河道及黑臭水體治理、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為內容的水環境治理行動;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揚塵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船舶污染控制為內容的大氣環境治理行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安全利用受污染農用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為內容的土壤環境保護行動;紅線管控、土地綜合整治、濕地保護、綠色蘇州建設為內容的生態修復和保護行動;城鄉污水治理、固廢處置與利用、垃圾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為內容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行動;環境風險防控管理與應急處置、水質監控預警、港口碼頭和船舶污染管理、核與輻射管控為內容的環境風險防范能力提升行動。
“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市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污染排放總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散亂污”企業全面清除。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3.9%以上,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保持100%,省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比例不低于74%,地表水喪失使用功能(劣于Ⅴ類)的水體基本消除,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城區污水管網覆蓋率達到97%,生態紅線區域保護面積不減少、管控類別不降低,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0%,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30%。
為此,蘇州將系統治理,標本兼治,既要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又要源頭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263”專項行動部署,積極推進中央、省級環保督察問題整改,解決突出環境問題、防范環境風險,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為勇當“兩個標桿”、落實“四個突出”、建設“四個名城”作出貢獻。
《生態環境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給蘇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明了方向,生態高質量環境高顏值的“綠色藍圖”正在緩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