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不僅能帶動廣大村民就業創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而且有利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農民祈盼著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渴望在集體勞動中分享更多的發展紅利,享受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全國人大代表、連云港市連云區高公島街道黃窩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張立祥,是依靠集體經濟實現貧困漁村致富奔小康的鄉村振興實踐者,在他看來,如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鞏固黨在農村執政之基、實施鄉村振興、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議題。他將《關于加快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建議》帶到了今年的兩會上。
為什么提出這個建議,張立祥說,這是從他的親身實踐中得到的經驗。“過去,黃窩村是以捕撈為主的小漁村,漁民年年虧損,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如果當初沒有組建‘漁民專業合作社’,就不可能及時搶抓發展機遇,引領全村捕撈漁民走上脫貧致富路;如果當初沒有集體出資建‘紫菜加工廠’,也不能在后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固發展,維護住全村紫菜養殖戶的利潤,實現人均年純收入3.3萬元。”
張立祥認為,通過行政命令、村干部個人威信來治理鄉村已無法滿足新時期農村工作需要,目前更主要的是依靠經濟發展來調節把控。在農村,大到修橋鋪路建廣場,小到栽花種草改戶廁,無不需要強大的集體經濟作為后盾。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以此來保障農村的各類項目工程投資、開發和建設,是新農村發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由之路。
為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張立祥建議:一要優化考核導向。突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考核內容,減少對基層行政村繁雜的形式主義檢查和考核,讓基層村干部留出更多時間和精力發展集體經濟、大興民生實事、帶領村民致富。二要強化政策扶持。進一步整合國家惠農政策,簡化辦事流程,減少村集體企業的稅費和限制,使村集體經濟輕裝上陣、快速發展。三要加快人才培養。選優、配強村干部,加快建強兩委班子,暢通各類人才下鄉渠道,大力培養鄉土人才。四要嚴格監督執紀。各級紀委監委要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巡查形成常態化,不斷健全和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做到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秋后算賬,充分調動基層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促進村集體經濟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