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這次公共空間治理,俺村黨員干部都沖在最前頭,主動犧牲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俺們打心眼里佩服。”連云港市東海縣石榴街道麻汪村農戶柴緒留發自內心地說。自農村公共空間治理攻堅戰打響以來,麻汪村黨支部精準施策,科學把握,公平治理,既激發了黨支部和黨員干部戰斗力,又營造出和諧的村風民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極大地改善了村里公共空間治理水平。
治理后的村莊優美環境
找出問題癥結 尋找破解良方
麻汪村現有487戶2677人,集體資源性資產主要是石安河大堤長3100米約130畝、各小組溝渠路邊長1.29萬米約40畝,養牛場旁邊三組拋荒地約15畝,二組墳地邊公墓備用地約5畝,莊內空閑地約15畝,宅基地共28間。
在農村公共空間治理工作中,村黨支部通過調查摸排,掌握占用公共空間的三種情況和三類人群。第一種情況是公開發包,第二種情況是拾邊無償占有,第三種情況為村干部拿集體資源送人情。而三類人群大多是在村里任過職的村干部或近親屬,個別黨員及家族勢力較大的人。要清查治理上述三種情況和三類人群的公共空間和資產資源,其難度和壓力可想而知。
村班子在研究公共空間治理掛圖作戰方案
村黨支部經過反復研究后認為,正人先正己,要想打開突破口,必須先從黨支部書記著手。如果黨支部書記沒有占用公共空間,就先清查其近親屬,然后再從黨員到群眾逐層逐個依次清理。與此同時,還要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經得起檢驗。只有這樣,老百姓才能心服口服,支持村里公共空間治理工作。
曬出占用清單 敢于“刀刃向內”
摸排工作結束后,村里依法依規在村部公示欄“曬”出黨員干部和群眾公共空間占用明細情況,然后依照程序,實施綜合治理。村黨支部及時開展“我是黨員我沖鋒在前,黨旗飄揚在空間治理一線”活動,進一步激發黨員率先垂范、敢于擔當的熱情。
村干部實地丈量公共空間被占用情況
東??h人大代表、麻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寶昌的哥哥李寶義和他人承包的石安河大堤500米約15畝,原承包合同期限還有5年,經李寶昌做工作,李寶義等人自愿放棄合同犧牲個人利益,主動辦理樹木砍伐證,賣完樹后無條件退還集體,讓村里栽植樹木增加經濟收入。李寶昌弟弟李小六的廠房占用公共空間50平方米,李寶昌登門說明情況后,弟弟很干脆:“哥你放心,我也是黨員,保證不拖后腿,這幾天我正聯系施工人員準備拆除多占的地方。”李小六算了筆賬,這一拆要損失5萬多元,可他無怨無悔。
李寶昌首先拿自己的親哥親弟“開刀”,在黨員中產生了較大反響。老黨員柴成云等承包的長2600米約115畝的河堤,合同期限還有8年,原承包價偏低,后經村委和承包戶協商,合同到期后承包戶賣樹款再提成20%給村里。黨員祁德義長期占用7間宅基地,聽說村里清理公共空間,主動找到村部,自愿將多占的宅基地全部無條件退給村里。
村里加大公共空間治理力度
在黨員干部的帶頭和影響下,其他占用公共空間和資源資產的農戶,都積極配合支持村里治理工作,主動將占用的集體資源歸還給村里。截至目前,已收回溝渠1.08萬米,村集體栽植楊樹1900多棵、櫸樹700多棵。收回拋荒地、零星地30畝,收回宅基地26間。“這次公共空間治理效果很理想,老百姓稱贊公平公正,村里無一人上訪,預計一年能為村里增加收入80多萬元呢!”李寶昌信心滿滿地說。
盤活土地資源 發揮空間效益
“讓土地轉起來,干部忙起來,集體收入多起來。”麻汪村結合公共空間治理工作,不斷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充分發揮公共空間效益。該村通過實施“勞務輸出”戰略,在鼓勵引導有一技之長的黨員帶領青壯年農民從事境內外勞務組織工作的同時,解決好他們“家中有田無人種”的后顧之憂。
村里采取集體流轉回租的辦法,以市場價每畝1000元的價格,將農戶成地塊、成片責任田打包回租給村委會,村里實行集約或轉租經營。目前,該村已回租農戶責任田2000多畝,占耕地總面積的90%。其中村里集體經營620畝,其余耕地轉租外包給種植、養殖能手,現已種植優質小麥800多畝,設施西瓜、甜瓜200畝,稻蝦共養350畝,栽植經濟和景觀樹木150畝。
麻汪村走回租耕地集約經營之路,不僅讓“無田戶”農民在外安心賺錢,更讓村集體與農戶實現雙增收。李寶昌掰著手指算了一筆賬,村里忙上忙下管理600多畝土地,加上議價轉租給其他種養戶的土地租金,僅流轉回租土地一項,每年又能為村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