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摸不著門、找不到人、辦不成事”,是老百姓最傷心的事兒。連云港海州區浦南鎮立足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創新“黨建+”模式,打造便民服務新平臺,推倒“隔心墻”,架起“連心橋”,將公共服務送到了農民的家門口。如今,老百姓不用出村,到365服務大廳辦事“門好進了、人好找了、事好辦了”。“有了便民服務中心,辦事真是方便多了,好多手續向村干部說一說就幫咱辦了,這要放在以前,還不知道要跑多少腿,磨多少嘴呢。”新建村農民馮同水高興地說。
邁進海州區浦南鎮新建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大樓,“365便民服務”的招牌映入眼簾,服務大廳內設有證照辦理、司法公正、法律服務、新農合、勞動保障等多項服務。工作牌、受理項目牌、監督投訴電話……在工作臺上擺了一排。這個便民服務大廳,是浦南鎮在每村設立的為民服務平臺,解決的是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大到工商注冊、戶口辦理,小到調解鄰里糾紛,24小時水電維修受理全部進廳,實現“一站式”辦公。群眾有事需要辦,服務代理機構就會在最短時間內提供無償全程代理服務,群眾基本不用操心。對手續齊全、程序簡便的事項,一次性完成申請人的意愿;對承諾事項或上報事項在三至五個工作日內辦結或上報;申請人辦理有關事項時,由首問責任人受理并答復,并接受村民的監督。
新建村黨群服務中心
群眾嘴動,干部腿動
“群眾嘴動,干部腿動。”如今在浦南鎮各村已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過去由于辦事程序繁雜,群眾到村里或機關辦事如同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蓋上一個章,跑斷兩條腿。”對此,群眾意見很大,針對這個情況,海州區全面推行為民辦事全程代理,變群眾跑為干部跑,力避“群眾跑斷腿、難辦一件事”。新圩村村民徐銳長年在北京打工,去年過年回家后想建房,可由于疫情原因,一直沒有辦手續。今年5月初,他來到村便民服務中心,交了相關證件資料就外出打工了。村便民服務中心的人員很快就為他辦齊了全部手續。徐銳在北京接到手續已辦好的電話后,激動地說:“沒跑一步路,沒花一分錢,手續就辦好,村里的便民服務效率真是高!”
康寧社區工作人員為居民辦理醫療保險
范寶友是江浦村的會計,他每次出村,都要提著一個沉甸甸的手提包。包里裝滿了各種證件和手續,都是大伙請他代辦的建房許可證、土地使用證、摩托車駕照等。范寶友對村民們說,自己常在外面跑,去的部門多,辦起來方便。有的村民外出辦證要跑10多里路,他們干脆將這些事全部交給范寶友辦理。對于這些“好事”,范寶友總是有求必應,從不嫌煩。
江浦村會計范寶友冒雨為村民代辦大病醫療救助
為群眾想,辦群眾事
在浦南鎮,無論在哪個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都能在第一時間被發現,群眾的呼聲和需求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回應和解決。富安村設立民生熱線,24小時受理群眾的急事、難事,成為民生服務“110”。
去年底,新建村干部在進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登記時,發現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大部分沒有辦理新的身份證。沒有身份證是辦不成保險的,村會計胡逢連意識到此事非同小可。他想,從村里到鎮里有20多里路,一人來回至少要花6元車費,而且去了也不一定全部辦好。他特地起了個大早,將鎮派出所民警和照相館的師傅請到村級便民服務室,照相、辦身份證、填寫表格,為老人提供“專項服務”。前來辦理手續的李老漢感慨地說:“現在干部想得真周到,如果到鎮上去辦,花好幾十元不說,還耽擱一天工。”
新建村干部為村民辦理養老保險登記
難事不難,群眾喜歡
365服務中心作為鎮、村兩級服務網絡中的重要一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為農民提供優質高效的行政服務,是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帶領群眾走上致富之路的有效途徑。便民服務中心的成立,讓老百姓明白了辦事程序,避免了暗箱操作,也杜絕了“吃、拿、卡、要”等現象。
浦北便民服務中心為村民辦理建房審批手續
浦北村通過公開代理事項、收費標準,把各項事務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提高了工作透明度。“從前,想辦個證件,找了好多部門,跑好多趟,都辦不成事,還得看人家臉色!”浦北村幾名農民扳著指頭說,“現在辦事快了,成本低了。一不給人送煙,二不請人吃飯,就出幾十元工本費,省了一大筆!”
浦南鎮建設管理所為民服務中心,土地、城建等部門對農民建房審批、宅基地驗收等事項實行全程代理,中心工作人員堅持不到農戶家喝一杯水、不到農戶家吃一頓飯,寧可自己多跑一遍路,也不麻煩群眾半個時辰。5月初,龍浦村民黃老漢買房時多年沒有辦建房使用證。黃老漢來到中心,找人咨詢。建設管理所工作人員接待了他,并與他前往現場實地調查。一周后,為黃老漢辦好了建房使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