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在勞模葛軍家里,有一只郵包。在別人眼中,它又破又舊,但在葛軍的眼里,卻是他十分寶貴的珍藏。1980年,17歲的葛軍就是從父親手里接過了這只郵包,臨上郵路前,父子倆進行了這樣的對話:投遞員很辛苦,你能不能干?能!干活不能挑肥揀瘦,要認真,記住了?記住了!兩代郵政人的對話,言簡意賅卻意味深長,而葛軍也用40年的時間兌現了他的承諾。
葛軍,1963年1月出生,江蘇連云港人,曾獲評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好人”、江蘇省勞模等。
無怨無悔,他要做好心中的“海島鴻雁”
葛軍工作的云臺山投遞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由于自然條件所限,出行大多靠步行,這里也是江蘇郵政唯一步行郵差存在的地方,葛軍就成了唯一一個完全靠步行投送郵件的郵遞員。在這片山窩里,零散分布著5000多戶人家,從開始負責這一帶居民的信件投送以來,葛軍每天都要背著二三十公斤的郵包,沿著崎嶇的山路,挨家挨戶地將信件和包裹送到收件人的手中。
由于都是一個階梯連著一個階梯的山路,車輛和機械完全無法使用,每次送郵件的時候,葛軍肩扛手提,外帶背著好幾個包裹。談起自己40多年步行投遞的經歷,他說:“我的父親是新中國第一代郵政投遞員,在40年的投遞生涯中多次被評為省勞模,我就要繼承他的精神,做好新時代的‘海島鴻雁’。”現在,葛軍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已經成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敬業奉獻,他是同事眼中的“靠譜”模范
“一定要把郵件送到本人手中”這是葛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有一年夏天,連云支局收到一封從臺灣寄來的地址不詳、沒有門牌號碼的信,試投了幾次,均沒有找到收信人,按照常規,這樣的信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退回處理,同事們也都說“這不可能找得到,直接退回去吧”。但是葛軍沒有這么做,他先去派出所翻了整整兩天戶籍底冊,無果后又挨家挨戶地進行詢問,當他幾乎跑遍了所有居民家時,才在西山街找到收信人。當這位80多歲的老母親聽說多年生死不明的兒子從臺灣來信了,激動得只是一個勁地流淚,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40年的投遞路上,葛軍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也嘗盡了數不清的血淚辛酸。冬天里,凜冽的海風像刀割一樣吹在臉上,腳下濕滑結冰的山路經常讓他鼻青臉腫;到了夏天,火辣辣的太陽下,他的皮膚被一次又一次地曬紅曬蛻,背著幾十公斤的郵包,剛走一會兒就滿身濕透,但這一切,都沒能阻擋他義無反顧、不斷前行的步伐。
樂于助人,他是居民口中的“全能”超人
“事情交給葛軍,我放心。”87歲的王澤仁和老伴住在山上,兒子擔心父母年紀大,上下山不方便,就將他們搬到山下的房子里,可老人平時沒別的愛好,就愛讀個書看個報,山下的房子不屬于葛軍的投遞區,老人擔心以后不能準時收到報紙了,就不愿意搬下來。葛軍知道這件事后主動為王老山下的房子裝了報箱,每天不惜繞路準時將報紙送到王老手里。
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多年來,當地的許多居民都已經習慣把葛軍當作自己家庭中的一員,“找葛軍幫個忙唄”成為了很多居民的口頭禪。上下山不方便,他們有錢要存就直接交給葛軍,有東西要帶也找葛軍幫忙,不僅如此,他還用行動影響著身邊的人。他的妻子在社區工作,轄區內有殘疾人、孤寡老人,都是妻子代他們領各種補助金,再挨家挨戶送到家里。面對群眾的需求,葛軍沒有叫苦叫累,反而常常說:“群眾的信任就是對我最大的肯定,也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40年來,無論山路崎嶇、嚴寒酷暑,葛軍始終忠于職守、默默奉獻。他走過30多萬公里的山路,準確無誤投遞郵件達570多萬件,始終以細心、熱心、真心、誠心服務千家萬戶,把郵政人的一份份真情完好無損地傳遞到用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