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初夏,暖風吹拂。一望無垠的麥田里齊展展的麥穗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花香。在東海縣山左口鄉新王莊村青年農民王祥祥的大棚里,縣高級城市規劃師、縣規劃展覽館館長邵光明聽王祥祥說,盡管受疫情影響,但蔬菜價格穩中有升,他的兩棟大棚銷售西紅柿已獲收入35萬元,心里樂開了花。離開新王莊村2年了,但他每年都會抽出時間過來看望村民們,全村120戶菜農個個都是他的鐵桿粉絲,許多村民們經常與他線上互動,村民王葉勝握著他的手說:“邵書記,你再回來吧,咱菜農離不開你呀。”
2016年4月8日,兼任縣規劃展覽館長的邵光明接到單位領導打來電話:準備抽調他到縣扶貧工作隊去山左口鄉新王莊村掛職第一書記。“年過半百,有必要再去找苦吃嗎?”他轉念一想,領導信任他,又能為鄉親們實實在在做點什么,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新王莊村地處鄉政府南310國道北側。全村共有710戶人家,2860口人,6個村民小組,土地5318畝。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9000元。其中,低于6000元的貧困戶有104戶,貧困戶占全村總戶數的14.6%。村集體不但沒有一分錢收入,每年還要倒掛十幾萬元。 2年內要完成縣委下達的脫貧目標,后面的路有多難,邵光明自己也不知道。但他堅定一個信念:既然來了就要當好參謀、引好路子、富裕百姓。
為摸清實情,邵光明先后主持召開了村組干部會、黨員會、村民代表會,利用早晚時間,入戶征求村民意見。帶領村組干部到省蔬菜種植基地桃林鎮、全國花卉基地雙店鎮進行調研。連夜撰寫了《對新王莊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研究和思考》的調研報告,受到了鄉黨委、政府和縣扶貧辦領導的一致認可。
一個村子,要想盡快脫貧致富,沒有產業作支撐不行。
邵光明提出了以大棚蔬菜種植為主導的脫貧致富產業,并堅定走產業化、規模化生產經營之路,以更好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他請來了連云港水晶石規劃設計研究院和三維測繪中心的專家們編制了《新王莊村蔬菜產業園區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明確新王莊村今后三至五年發展重點。即打造新王莊千畝蔬菜產業園、建設蔬菜交易市場、成立蔬菜產業發展合作社,打造鄉村實體經濟航母。到2025年,全村計劃完成土地流轉面積3000畝,建成高標準溫室大棚500個。沿310國道以北建成以蔬菜、草莓、瓜果為主的高效農業集中區,兼顧生態農業觀光園,所有進入園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力爭達到17000元。
邵光明是一名退伍軍人,在部隊時曾榮立過三等功、多次受到嘉獎,在他面前就沒有啃不下的硬骨頭。
當年6月,小麥收割過后的大片農田騰了出來,這是產調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如果不抓緊流轉土地,農民一旦耕種,前期計劃就落了空。村里有一戶兄弟倆因和村干部有矛盾,無論誰做工作給多少錢也不拿出土地。還有一位村民,在項目區修整道路時,百般阻撓,當眾把村支部書記打了。面對這些難題,個別村干部出現了畏難情緒,甚至想打退堂鼓。為此,邵光明給他們鼓勁說:土地流轉確實難,可沒有困難要我們干什么。同志們再堅持一下,我們把土地拿下來了,蔬菜產業園就有希望了。
為打破僵局,邵光明沉到村民家中做細致的思想工作。村民王葉茂是農資經營專業戶,他家在項目區有1畝多地,因缺少勞動力不能種大棚,起初他不愿意拿出土地。邵光明幾次登門拉家常最終打動了老王。王葉荗不僅把自家土地拿出來流轉,同時,因修路占用他家楊樹地,也二話沒說,爽快地答應移植。
夏季的陽光盡管火辣辣的,可新王莊蔬菜園區的機械聲卻此起彼伏。
2016年夏季,全村共流轉土地896畝,新建高規格蔬菜大棚113棟,實現了當年投入當年見效。村民王之建一棟大棚占地面積5.6畝,凈地2.8畝,當年純收入突破了15萬元。青年農民王祥祥在原有一個大棚的基礎止,2017年又增加建設一棟大棚,全年兩棟大棚收入達到了20多萬元。新王莊村2016年列入脫貧計劃的64戶貧困戶,當年全部脫貧。
為增加集體收入,邵光明協調資金120萬元,在鄉黨委、政府支持下,總投資200多萬元的、5000多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市場在園區建成。加上村集體興建的10棟菜蔬大棚,每年村集體租金收入可達30多萬元。
2017年,邵光明向后方單位籌措了10萬元,在項目區主要道路安裝了22盞太陽能路燈,極大方便了蔬菜產業園區農民出行。
在任職的兩年時間里,他相繼完成310國道北側300多米園區生產路建設;拓寬村南至蔬菜園區中心路1100多米;完成村集體大棚和園區中心路道路連接600多米。2017年度,他被東海縣委、縣政府評為“脫貧致富奔小康”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