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通訊員 邵光明 孫娟)初春時節,在江蘇省東海縣西雙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看到,這里湖水清澈、白鷺成群、植被茂密,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據了解,自2017年以來,東海縣先后投入資金4.1億元對境內西雙湖省級濕地、8個濕地保護小區及石梁河濕地、昌黎水庫濕地進行全面修復改造。西雙湖濕地僅是東海縣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后的一個縮影。
數千只白鷺常年棲息在西雙湖白鷺島上
東海縣地處江蘇省東北部,全縣有一半以上屬于丘陵地帶。境內有大中型水庫8座、小型水庫55座、重點塘壩36座、重要河流26條,素有“百庫之縣”之美譽。其中,石梁河水庫和安峰山水庫分別為江蘇省第一和第四大水庫。據統計,2019年,全縣濕地總面積達到14133.33公頃,自然濕地面積3626.89公頃。
東海縣石梁河濕地區南辰段風光
近年來,東海縣為全面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率先編制了《東海縣生態濕地保護小區修復規劃》,劃定了保護區范圍、確定了修復目標、細化了實施措施,并以縣政府名義成立了縣濕地保護委員會,強化對濕地保護工作的領導 。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東海西雙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及濕地保護小區的保護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監督和管理工作。水利、發展改革、財政、農業、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部門,依法做好濕地保護相關工作。縣政府每年對相關責任單位、鄉鎮逐級考核。濕地保護區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對本地區的濕地負有保護責任。同時,大力推行河長制,充分發揮縣、鄉領導在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中的權威性。石梁河水庫沿岸,原來有上百個采沙場,數百條采沙船穿梭在湖面,河道兩岸千瘡百孔,生態資源受到嚴重破壞。縣、鄉、村通過近兩年的聯合執法,所有沙場被全部清理取締,這里已不見一處沙場和采沙船,湖水清澈見底,魚蝦和鳥類增多,消失多年的捕魚人的搖槳聲和點點漁火,又在湖面重現。
整治后的石梁河變得清澈,湖上柳樹構成一幅風景畫
東海縣為打破制約濕地修復的資金瓶頸,自2017年以來,將濕地保護管理經費和濕地生態補償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把濕地自然濕地保護率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考核體系。至2019年已經投入4.02億元。在此基礎上,2020年又投入8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300萬元,縣級財政投入500萬元。今年初,他們一邊抓疫情防控,一邊抓住春季造林和施工的有利時機,重點加強西雙湖、魯蘭河、烏龍河濕地保護區修復工作,修復面積1000多畝。其中,西雙湖濕地清淤長度900米,完成土方48000方,恢復面積600畝,栽植落羽杉,欒樹,柿樹,垂柳,烏桕及小喬木紫葉李等苗木近2萬株。據了解,至今年初,東海縣自然濕地修復率達到了53.01%,提前完成2020年的目標任務。
淮沭新河起源沂河,經東海石梁河、黃川向東流入黃海。該濕地保護小區,面積 280公頃。先后清理非法采砂碼頭5座,查扣船只5艘,取締非法洗砂場6個,清理拆除13處養殖場,退農還濕面積0.32萬畝。這是整治后的景觀。
隨著東海縣濕地修復工作的整體推進,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顯現。西雙湖濕地公園已經成為當地人青睞的休閑勝地。駝峰、黃川等鄉鎮還舉辦了“濕地進我家”鄉村旅游節活動。生態資源將逐漸轉變為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清新亮麗的西雙湖濕地公園
一位在石梁河濕地拍照的攝影家感慨地說:多少年來,我們都是到外地拍鳥。東海縣加大濕地保護區管理和修復力度后,這里的風光變美了、鳥兒也多了,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拍到美景,真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