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金山網訊 隨著春暖花開,鎮江市丹徒區辛豐鎮德勝村廣場散步的人比以往多了很多。“這個文化廣場蠻好的,面積又大,還有健身路徑、文化舞臺、電子閱報欄等,我每天傍晚都會帶小孫女過來散散步,等疫情過去了,我們村民還打算在廣場辦一場自導自演的文藝演出呢。”家住德勝村的李阿姨講起家門口這個文化廣場贊不絕口。
近年來,鎮江以建成“充分共享,高質量發展,人民獲得感強”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總要求推進鄉村公共文化建設,“農村十里文化圈”逐漸形成,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不斷提升。
“文藝播種計劃”提升群眾文藝素養
今年年初,鎮江市委宣傳部文藝處收到兩封手寫感謝信。丹徒區寶堰古鎮文化藝術團來信感謝潤州區文化館的老師喬治,從去年夏天開始喬治經常到寶堰鎮給當地的“老頑童”樂隊上二胡課。每次來上課前,喬治都會做足功課,得知《南鄉田歌》在寶堰鎮廣為流傳,他特地為他們選擇《蘇南小曲》作為練習曲。從弓法、指法及二胡演奏技巧等方面,給樂隊隊員們精心講解。不僅言傳身教,還向樂隊贈送了一把二胡。
另一封來自寶堰古鎮書法協會的來信,對鎮江市書畫院老師張雷的書法培訓表示感謝。張雷從去年秋季開始為寶堰古鎮書法協會成員授課,通過兩個月培訓,不僅讓會員了解到書法的博大精深,更讓他們在章法、筆法方面有了進一步提升。
鎮江近年來開展的“村(社區)文藝播種計劃”,從器樂類、聲樂類、舞蹈類、戲曲類、曲藝類、靜態類六大類共征集群眾文藝需求620余項,組織市、區兩級250余名文藝志愿者進村入戶開展文藝志愿輔導,打造“一村(社區)一特”文藝品牌,培育鄉村本土文化人才。從“送文化”到“種文化”,再到“生文化”的生態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藝術素養、藝術技能和審美水平。
“文化下鄉”集中服務活動,則將“鎮江歷史名人展”等展覽送到基層,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知識問答”,發放文化旅游創意產品,現場指導群眾注冊“鎮江文化云”用戶,參與線上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
鄉鎮文化站滿足群眾不同需求
如今,鎮江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配套設施齊備,文化站配置的多功能廳、展覽廳(陳列廳)計算機與網絡教室、娛樂活動室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配置的圖書室(農家書屋)、書畫室、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室、便民服務室、體育健身室等所有設施均全年免費向公眾開放。
鄉鎮文化站每周累計開放時長大于56小時,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每周累計開放時長大于42小時,夜間、節假日實行錯時開放,群眾參加公共文化活動“隨時可來”。
鎮、村文化廣場按照“六個一”標準(一個場地、一支專兼職管理隊伍、一個電子顯示屏、一套音響系統、一個閱報欄、一個資源安排表)每個行政村實現全覆蓋,根據自然村條件和群眾意愿向自然村延伸。目前,鎮江鄉鎮已建成小微型文化廣場738個,活動功能區域科學劃分,以舞臺為中心的文化活動區,以體育器材為中心的健身區,以宣傳欄(屏)為中心的宣傳區,以步道沿線、空閑地為主的休憩區等,滿足群眾的不同愛好需求。并通過送培訓下基層方式,培訓鄉鎮文化站長、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輔導員等810余人。
針對地處茅山革命老區的33個經濟薄弱村,鎮江重點扶持,進行精準文化扶貧。每個村補助8萬元,用于加強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設施建設,幫助完善圖書閱覽室、書畫室、文娛活動排練室等文化功能室,并配置文化廣場舞臺、電子顯示屏、閱報欄等設施,提升經濟薄弱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馬彥如 王佑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