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周瑩 王從帥 潘緒偉
盛夏時節,連云港漁民們享受著開海的樂趣,一筐筐滿載的魚蝦讓漁民臉上笑開了花。有著40多年船長經歷的金雨培看著這一艘艘停泊在漁港里的漁船,感慨萬千。作為連云港海洋環境的見證者,老金見識過一天可以捕到上千斤魚的大海,也見識過大海的“傷疤”。“這兩年,連云港近海漁業資源又富裕起來了。”老金看著滿載而歸的漁船對筆者說,特別是徐圩港區,昔日的鱸魚群再次繁盛起來,讓人們看到了近年來連云港“養海”的成效。
(開?;貋?,漁民滿載梭子蟹而歸)
珍惜大自然的饋贈
“這是我家的紫菜田。”跟著老金,筆者從西墅村附近的漁港出發,坐著小船,到老金家的紫菜田看了看。
夏日的驕陽照耀在海面上,波光粼粼。老金家的紫菜早已收割,目前正處于“養地”的階段。
“上世紀60年代,我開始出海打漁。”老金看著眼前這片浩瀚的大海,打開了話匣子:“那時候,我們主要的漁場是前三島。一網下去,就能捕獲200至300多斤新鮮的魚蝦。”
那時候,人們對保護海洋資源和漁業資源的認識還不夠,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過度捕撈的現象。“因為一些人的濫捕,連云港近海的帶魚僅有兩個手指頭那么寬。”老金回憶說,有那么一段時間,大家捕魚的路越走越遠,家人也越來越牽掛。
老金的煩惱,并非個例,國家也感知回應了。在海州灣國家海洋公園附近,筆者遇到了連云區海州灣街道西墅村村委會主任夏步云。作為一名老船長,他回憶說,1980年開始,原國家水產總局先后發布多個文件,規定每年7月至8月對黃海區集體拖網漁船實行為期兩個月的休漁。1995年,國家農業部要求北緯27度至北緯35度海域,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禁止拖網漁船作業和帆張網漁船作業,這標志著伏季休漁作為一項國家制度被正式確定下來。
這樣的制度讓近海的魚兒每年都可以“喘口氣”,連云港近海的漁業資源慢慢地得到恢復。特別是2005年以來,連云港市開始推進海洋牧場行動,通過投放人工魚礁,開展增殖放流,修復海洋生態,促進資源恢復。
(增殖放流進行海域生態修復)
連云港市海洋與漁業發展促進中心高級工程師伏光輝用一組數字證明了這樣的變化。他說,經過16年來的持續建設發展,連云港已投放混凝土礁25200個、石頭礁46000個、舊船礁190條、浮魚礁25個,形成礁群39萬空方,建成海洋牧場調控面積170多平方公里,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產卵場和棲息地。同時,建成貝藻場40萬畝,增殖放流各類苗種26億單位,有效促進了生物多樣性恢復。
不能拿子孫的幸福換發展
夏日的海州灣海洋公園里,芳草茵茵。遠處的石榴樹上綴滿了剛剛泛紅的石榴,綠色的毛桃也掛滿了枝頭。老金帶著筆者走下沙灘,看看今天的大海。腳踩在被太陽烘烤過的沙灘,暖暖的。白色的浪花“親吻”著小腿,清亮的海水讓人眼前一亮。“早些年,可不是這樣。”老金說。
本世紀初,老金繼續奔波在海洋上“淘生活”。每次從海州灣出發時,一些異樣的海水都讓老金很擔心。“那時候,我就想在這樣的海水下,魚啊、蝦啊,怎么生活呢?”老金的擔心不是多余的。
海洋水質變差不僅影響了魚蝦的生長,也讓一些地方繳了巨額的“罰單”。2017年1月1日,江蘇省實施《江蘇省水環境區域補償工作方案》,連云港市15條入海河流10個斷面納入該方案。因生態歷史欠賬多等原因,連云港市2017年因入海河流水質超標上繳“綠色水費”約1.2億元。
看著這一筆筆上交的“水費”,連云港人不僅感到肉疼,更加感到入海河流的整治必須提上工作日程。于是,一場“碧水保衛戰”啟動了。
(入海河流治理)
為了改善入海河流水質,連云港市生態、水利、住建等部門實施系列聯合行動。以“河長制”“灣長制”“斷面長制”為載體,通過截污、河道散亂污企業治理、規模化養殖場整治等方式深入推進各類水環境治理工程。
在贛榆采訪時,筆者就看到了他們整治入海河流的好方法。為了“堵住”入海河流的陸源污染,贛榆在境內的入海河流附近修建了若干個小型污水處理廠。
“傳統污水處理廠管網建設量大,金達萊分布式污水處理設施就近處理、就近排放,能有效解決河流黑臭問題,同時補充河水水源。”贛榆小型污水處理項目運營方金達萊公司連云港辦事處技術主管程小山說,經過處理的生活污水尾水可以用于城市綠化養護。
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海洋處處長王麗杰介紹,為了保護海洋環境,連云港還對不達標河流責任人約談會商,優化閘壩控制,建立合理的生態補水機制,力爭切實改善入海河流水質,降低水環境補償金額。“河長制”、“灣長制”的有效推動和協同聯動,也讓連云港市海洋環境保護走出一條陸海統籌、河海共治的新路子。
近海水域水質改善,也讓老金他們開了心。近海水質改善后,村里的貝類養殖迎來了豐收,村集體收入增加了,給群眾辦實事的底氣更足了。
強化責任靠身推進監測監管
走進連云港市海洋監測及預報中心,現場的各種儀器和設備讓筆者感到非常好奇。在連云港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主任周德山的帶領下,筆者參觀了這個神奇的實驗室。“這是測量海洋無機氮的重要設備流動注射儀。”周德山指著一個設備介紹,“省監測中心將相關的海水采樣送到我們這里,經過現場的工作人員處理后,樣本將被放到這個儀器內進行監測,從而得出國考斷面的無機氮情況。這曾經是影響港城海洋水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據國家規定,海洋環境監測是定期舉行的。即每年5月、8月和11月。這是剛剛出爐的5月份監測數據。”周德山的桌上,放著新鮮出爐的港城水質監測情況記錄表。周德山說,全省一共有16個海洋國考斷面,其中6個在連云港。根據數據顯示,今年5月,連云港市6個斷面優良率達到百分之百。
(科學養海讓滄海變菜田)
這樣的數字反映到老金家的生活中,就是越來越好的紫菜田。為了支持國家“養海”,老金下了漁船。為了生計,老金就學著村里人“種”紫菜田。早些年,海洋水質不好,老金家的紫菜田收入也不高。
近年來,隨著連云港近海水質好起來,老金家的“紫菜田”也年年豐收。“今年,我家種植的面積比往年可能要少一些,要給大海留點空間。”老金的理由很樸實,“因為海洋水質維護是每一個連云港人的義務,我們不能走先損害后修補的老路。給海洋喘口氣,是為了讓我們的紫菜田越來越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