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周瑩 王雅萱
光的世界是五顏六色的,也是色彩斑斕的,更是充滿力量的。從連云港走出的光學專家——徐紅星,用自己的努力讓光呈現出更加燦爛的色彩。作為國內研究分子光譜和納米光學的科學家,徐紅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曾經多次擔任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1988年,徐紅星畢業于連云港板浦高中。那時候的他對于光學的涉獵僅停留在課本上。幸運的是他進入到了國內最重要的物理學殿堂——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進行學習。在大學期間,他充分學習了各種物理知識,并確定了他的職業方向。大學畢業后,徐紅星進入世界物理學重要的學院之一——瑞典查爾莫斯大學物理學院開始學習。在學校期間,他努力地學習最新的物理知識,積淀自己從事物理研究的理論基礎。從該校博士畢業后,徐紅星像大多數的中國學子一樣選擇回國工作。因為在他的心中,祖國是他心中永久的牽掛。回國后,他在中科院等多個研究機構,從事納米光學的研究。
光是我們日常中常常打交道的一種物質,經過對光在納米級的研討,將改動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碳納米管就是納米光學的產物,其有著不可思議的強度與韌性,重量卻極輕,導電性極強,兼有金屬和半導體的性能。而把納米管組合起來,比同體積的鋼強度高100倍,重量卻只有六分之一。為了解開納米光學的秘密,眾多的科學家努力工作,試圖抓住這個神秘的物體。徐紅星就是其中的一個。
長期以來,我國的納米光學基礎研究同國際相比,存在一些差距。徐紅星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突破納米光學的理論研究領域,在世界納米光學中寫上了中國名字。
技術研發,不僅需要企業努力,更需要一批默默耕耘在科學理論世界的科學家。徐紅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作為單分子表面增強光譜和等離激元光子學領域的開創者之一,徐紅星在實驗上首次發現金屬納米結構間隙的巨大電磁場增強效應,這是超靈敏光譜傳感和其它基于納米間隙效應研究的物理基礎。他在納米波導網絡中實現光子路由器、完備的光邏輯、半加器和光邏輯的級聯,這讓使光學器件小型化和高密度集成成為可能,是研究等離激元納米光芯片的重要基礎。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器件的追求是越小越好。我們做科研的,就是要從科學原理和技術上實現它。”徐紅星的研究成果之一,在于打破物理瓶頸——光的衍射極限,使光子器件小型化,突破傳統束縛,在科學原理和技術上有了新的可能。
在很多人看來,徐紅星研究的納米光學是非常高深的學科,但是其在醫學、食品、電子信息等多領域有廣泛的運用前景,同老百姓生活和國家信息安全密切相關。
在采訪中,筆者曾經問過他,是什么讓他堅守在寂寞的實驗室。“我感覺,把興趣作為事業是非常幸福的事情。特別是這個事情國家還支持你去干,我感覺這份工作非常有意義。”徐紅星說,一直到今天,他依舊保持學習的勁頭,因為他感覺興趣是自己最好的老師,為興趣而學習一點都不辛苦。回憶自己過去的經歷時,徐紅星說,在他的人生軌跡中,曾經有很多選擇,但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將自己的興趣作為畢生的事業。
堅守的信念讓徐紅星不斷斬獲各種成績。作為光學領域的專家,徐紅星發表相關論文180余篇,包括PRL 6篇、Nature Commun 3篇、PNAS 3篇、Nano Lett 22篇,SCI引用12000余次,單篇引用超過100次的33篇。
不僅如此,徐紅星的研究成果還得到了同行的認同。他在等離激元光子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四個國際會議(SPP, NFO, SPIE 的Plasmonics 分會和等離激元光子學前沿國際會議FOP)中,擔任前三個會議的程序委員會委員和FOP 會議的三屆大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