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王一平 董洪旺 劉永健
一棟棟風格統一的樓房,一處處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漫步在連云港市海州區錦屏鎮的尋常巷陌,但見屋舍儼然,小橋流水,廣場、小區綠意盎然。
“真是做夢都不敢想,棚改惠民工程圓了我們多年的安居夢,俺們的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年72歲的錦屏磷礦老礦工王家杰喜滋滋地告訴筆者。他家原來居住的老房子,是上世紀70年代的礦工宿舍,一家三代七口人擠在40多平方米的危房里,住了近40年,有時直起腰板都怕碰著。
錦屏磷礦作為國家“一五”計劃重點工程之一,被稱為“中國化學礦山的搖籃”,曾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但隨著礦產資源逐漸枯竭、萎縮,該礦于2004年關停重組。由于多種關系制約,為之奮斗半個多世紀的萬余名職工及其家屬一直住在條件簡陋的棚里。
王大爺搬新家住新房的夢想得益于磷礦棚戶區大規模的改造工作。2010年5月,錦屏磷礦棚戶區改造納入國家工礦棚戶區改造扶持計劃。該項目共涉及7個地塊,項目總體投資9.37億元,共分三期,建設安居房3626套,總面積達37.46萬平方米。據錦屏鎮鎮長杜威介紹,至今年2月,已先后建成工人新村、錦化新村共2442套,建筑面積3320萬平方米。今年年底前,8棟小高層370套安居房進場施工,2019年初再啟動工人新村三期6棟多層及配套用房建設,預計到2020年實現所有棚戶區居民入住高質量新居。
不僅如此,錦屏鎮還把農民集中區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近年來,該鎮通過“改、拆、建”三個方式,實現“一體兩翼”,即鎮區集中區、劉頂集中居住區和朐山集中居住區集中居住。整個規劃占地800畝,規劃居住人口1.1萬人,日前,海州區搬遷方案及規劃調查、建設方案設計、前期手續辦理相關工作正快速推進,明年初全面啟動,至2020年全面完成搬遷工作。
群眾居住條件改善了,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必須跟上。近年來,錦屏鎮依托總計5.15億元的國家獨立工礦區項目,大力實施基礎路網建設,截至目前,新壩中路錦屏段、錦榮、錦泰路等三條道路全部貫通。此外,占地35畝的農貿市場建成營業,3500平方米的新村幼兒園和占地2.5畝的垃圾壓縮站已建成使用。作為“三通”之一的天然氣管網建設,目前,已有朐山、劉頂、桃花三個村主管網已經全部完工。
有山有水,有產有業,有情有義,有滋有味,是錦屏鎮黨政領導對群眾的莊嚴承諾。近年來,該鎮以生態古城和農業功能區戰略定位為引領,以“三軸拉動 五大板塊”空間布局為核心,重點打造觀光體驗、度假休閑、形象展示、文化推廣三大組團,大力發展“花、草、果、蔬、菌”五大特色園區,并引進低碳環保、現代農業、旅游等企業50多家。把昔日以采礦為主業、環境臟亂差的工業重鎮變為“森呼吸”的生態小鎮。截至目前,該鎮共關停小鋼鐵、小化工、小礦山和畜禽養殖企業130多家。
在錦屏鎮菌稻輪作生產基地,村民王玉梅正在查看羊肚菌的生產情況。去年,她把家里的土地流轉出去,每年每畝有1200多元的流轉收入,白天在基地打工每月還有2000多元的工資,日子越來越好。據了解,該鎮前年與連云港嘉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建設菌稻輪作生產基地,引進水稻+羊肚菌的農業種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并帶動周邊農戶種植了500余畝,市場行情很好。“下一步,我要帶動更多的群眾進一步擴大規模,讓大家的日子越來越紅火。”談到農業開發公司的發展經驗,公司經理梁海鴻介紹說。
菌稻輪作僅是錦屏鎮發展生態高效農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鎮圍繞南部片區沿204國道兩側的現代農業五大產業園及東部片區沿機場路快速路兩側的田園綜合體,流轉土地1.3萬畝,建成占地1300畝的江蘇紅山山楂園,在西山一號地塊、二斜井地塊打造集通風廊道、觀光體驗、特色餐廳于一體的詩意福地,在西山二號地塊、桃花澗邊,打造形象展示、文化推廣、旅游產品于一體的示范園客廳,并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里,重點結合錦屏磷礦遺址實施保護性開發,對鐵路、小布達拉宮進行功能置換,植入文化元素、建設創意產業集聚區。
“背靠青山,山水環繞。特別是薔薇湖如同鑲嵌在錦屏大地上的明珠,更是我們獨特的生態資源。保護開發好這塊寶地是我們實現生態發展、綠色崛起的寶貴財富。”錦屏鎮黨委書記姜海燕介紹。行走在錦屏的鄉村街道,青山、綠水、植物園滿目翠綠,在緊鄰新204國道、新規劃的新鎮區旁,占地1200畝的薔薇湖田水灣生態園已經正式對外開放,幾位游客正在剛剛建成的植物園中悠然地散步、劃船,邊上4000余畝的水域和1000余畝的綠化美不勝收,讓游客流連忘返。“該生態園開園不久,已經成為山湖一體的城市休閑‘后花園’。依托薔薇湖棄土區新建的康養小鎮,區域內一橫一縱的主干路網已經拉開,便民服務中心正在建設,目前,我們正在申請省四星鄉村旅游區。”姜海燕指著波光粼粼的薔薇湖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