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莊婷婷
納米材料、分析技術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中科院教授……38歲的張煒擁有一連串頭銜。出生于連云港灌南的他主要從事納米材料、分析技術的應用研究,及其相關儀器的研制與開發,如今在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工作。
張煒出生于灌南縣新安鎮曹莊村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村支書,他是家里的長子。“我小時候就讀的是村上的小學,畢竟是鄉下的小學,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差。”張煒感慨。當年,他就讀于紅星小學,讀到五年級時,同學們紛紛轉學到縣城小學,一個年級只剩下十幾個人。那時候,學校領導到他家做工作,他是班級里學習最好的,父親又是村支書,如果他也轉學了,估計剩下的同學也會轉學,學校就沒學生了。就這樣,張煒一直在紅星小學讀到小學畢業,并以優異的成績升入灌南第三中學讀初中。
在灌南第三中學,張煒的成績依舊名列前茅。“說起來,我特別感謝我初中的班主任老師,沒有他的鼓勵,就沒有今天的我。”張煒說。原來,上初中后,大部分同學的目標并不是讀高中,而是想考當時最熱門的師范學校,畢業后當一名老師。但當時張煒的想法和班主任老師不謀而合,那就是報考重點高中,因為上了重點高中之后才能夠有機會到大學進一步深造學習。
然而,就在中考前,張煒大病了一場,還去南京做了手術。“因為生病,我前后落下了大半個學期的課,而且剛做完手術身體還虛弱,爸媽都不讓我看書太晚,讓我多休息。”張煒回憶著那段時光。盡管如此,他還是憑著過硬的功底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江蘇省灌南縣高級中學。高考又考上了蘇州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
“我還記得小時候,爸爸帶著我在河邊捉魚、釣龍蝦、摸蜆子……那承載著我許多美好的回憶。”提起兒時趣事,張煒對家鄉充滿著眷戀。
2004年,張煒大學畢業,獲得新加坡教育部全額研究獎學金,赴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我記得剛去報道的第一天,導師就丟給我一堆英文文獻,讓我一天之內看完,第二天和他討論。”初來乍到,還來不及熟悉環境,他就一頭埋進緊張的學習和科學研究中。
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尤其是高校里對英語的要求更高。“雖然我的英語功底不錯的,但是剛開始,跟大家一樣,壓力還是挺大的,室友說我連做夢都講的是英語。”張煒笑著說。但是他敢于開口,從不放過任何英語交流的機會,很快就適應了那里的語言環境和工作節奏。更讓他的導師驚訝的是,本科畢業直接讀博的他,動手能力很強,絲毫不遜色于實驗室里的其他已有幾年科研經驗的博士。對此,張煒很感謝母校蘇州大學:“我在大學里成績突出,樂于鉆研。老師發現了我的科研潛力,將我選拔進入實驗室,提前接受了系統的科研訓練,這為我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張煒僅用4年時間就取得了藥學系理學博士學位。讀博期間,他致力于肝癌抗癌藥物的研究開發,并獲得了一項抗癌藥物的國際專利。“那時候,幾乎天天泡在實驗室里,要對實驗設計進行反復的驗證,一天十幾個小時是正常事,有時候忙得連飯都沒時間吃,就帶點面包進去啃。還好,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提起當年的學習歷程,張煒充滿自豪感。
博士畢業,張煒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從事生物、化學傳感器研究及相關儀器研發,并順利拿到了新加坡綠卡。此后,他一直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進行研究項目合作,擔任《PhotonicsToday》期刊副主編,《中國光學》《光散射學報》期刊編委,并擔任40余種國際期刊的特邀審稿人。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10余次,申請中國發明專利20余項,登記軟件著作權1項,授權國際專利(國際、美國、歐洲)1項。
2011年,張煒接受了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的邀請,回國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學術研究,他先后主持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重慶市科技攻關等關系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科研項目10余項,在納米材料和分析技術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進行產業推廣應用。他還擔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激光拉曼專業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臨床工程學分會委員,重慶市科學技術情報學會理事,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在相關研究領域國際期刊上發表SCI研究論文70余篇。
“我是土生土長的連云港人,我的根在那里。”提到家鄉,張煒充滿感情。每年,他都會回連云港看望家鄉父老,感受家鄉變化。“如果遇到什么好項目,我總是第一個想到連云港。畢竟是自己長大的地方,有一份不一樣的感情,我相信,家鄉會變得越來越好,我也會為連云港的發展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張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