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王文
言工匠者,大多不善言辭,無法用語言來言明初心,但江蘇鷹游紡機有限公司現場工程師朱延松相信,只要努力,就會讓世界看到自己的用心。
大學剛畢業,朱延松就一頭扎進冰冷的機械世界里,25年如一日,每一臺精致實用的設備出廠,都凝聚了他匠藝精神的精雕細琢。在高速旋轉的銀光里,朱延松向大家展示了一條在平凡崗位上自強不息、奮發向上、激情進取、創新超越、愛崗敬業的成功之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不斷學習、奮發進取,20多年間實現技術創新數百項之多,給企業節創價值近600萬元,為鷹游紡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獲得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紡織青年科技獎,其有多個發明獲得省、部、市級科技進步獎。
技能極致 創新前行
在車間里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只要朱師傅敢拍板,沒有過不去的坎”。大家如此信任他不是因為他的資歷最老,而是他過硬的業務能力。從機器安裝到調試,朱延松的技術在整個鷹游紡機公司是數一數二的。他頭腦靈活,愛琢磨,善于發現問題,敢于解決問題,還經常搞一些革新和創造,有關結構、加工、制造上的問題,即使再困難,只要到了他手上,也都能迎刃而解。
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纖維的新型纖維材料。質量比金屬鋁輕,但強度卻高于鋼鐵,并且具有耐腐蝕、高模量的特性,在國防軍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但多年來我國碳纖維制備的技術受到外國封鎖,高性能碳纖維長期依賴進口。如何攻克碳纖維原絲等若干關鍵技術,成為所有技術人員為之奮斗的目標。
在試制碳纖維原絲生產線過程中,試用關鍵設備KS506高溫蒸汽牽伸機時出現了許多技術性問題。由于蒸汽圓筒的材質和獨立絲道管材質不同,導致升溫過程中獨立絲道管受壓變形,而絲束在運行之初需人工穿絲,又無法采用分段式結構,這樣一來既影響了絲束質量,又影響了生產。朱延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反復試驗、琢磨對策,最終通過將獨立絲道管改為分段套筒式結構,既方便絲束穿過,又預留了伸長量,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碳纖維在應用前通常會先被做成預浸料,即將碳纖維絲束平鋪放置后膠粘復合,做成預浸布。由于碳纖維的價格較高,越低克重的碳纖維預浸布越受市場歡迎,因此碳纖維在做膠粘復合之前需盡可能地展開。傳統工藝都是通過對碳纖維給予較大的包角,通過增大摩擦犧牲碳纖維質量的方式來達到展開的目的。朱延松通過不斷地摸索,觀察了解碳纖維的結構與性能,提出了一種振動展紗的構思,并著手進行試驗與改造,最終試驗成功并申請了發明專利。
傳承技藝 共同發展
車間工作很辛苦,一天下來腰酸背疼。而年近50歲的朱延松卻被稱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每天,他第一個進車間,提前15分鐘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等別人踩著鈴聲進車間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工作了。即便閑暇時與工友聊天,他的話題總是離不開創新、技術改造。
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朱延松不僅不斷鉆研提高自己的技藝,還言傳身教、傾囊相授,他將精湛的技術、高超的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傳給徒弟,讓迷茫的年輕人少走彎路、快速成長。在他的嚴格要求、精心培養下,他的徒弟們已經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人人都是“身懷絕技”的多面手。
經過多年不懈地努力,朱延松參與的多個項目分別獲得了部、省、市級科技進步獎。此外,他參與的《碳纖維振動展纖裝置》《腈綸長絲紡絲裝置》兩項發明專利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一種噴絲頭組件固定裝置》《圓筒形高溫蒸汽牽伸裝置》等十幾項成果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5年來,朱延松提出的合理化建議近100條,設計和改進結構、加工工藝等80多項,經過他改造后的機械生產效率提高3倍以上,減少工期100多天。
面對成績和榮譽,朱延松說:“平凡的崗位背后,做到極致,質量就不只有‘合格與否’而是‘完美與否’,每一臺機器出廠都是工人們扎扎實實努力的工作成果,更是代表企業的靈魂,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史上一定也能留下我們的足跡。”
一顆細膩心,一雙勤勞手,用心、堅持,他就是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