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江榮)“新浦工人醫院有個‘曹大刀’,找到他就有救了。”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在連云港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曹大刀”,他是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外科主任、知名外科專家、連云港外科奠基人曹華棣,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江蘇省赴朝救護隊,并在金城川戰役中榮立三等功,被評為白求恩式大夫。
1925年5月,曹華棣出生于河南省開封市。他從開封中央日語學院畢業后,歷任新河南日報社編輯、河南農科職業學校教員。1946年考入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畢業后先后在蘇州第一人民醫院、蘇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1958年6月,曹華棣積極響應國家支援蘇北的號召,毅然放棄蘇州優越的條件,來到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從此扎根于這片土地,一干就是40個春秋,把自己的大好年華全部奉獻給了連云港衛生事業和這片土地上的無數個患者。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建院初期,房屋和設備簡陋,各項技術都很落后。據曹華棣當年的同事李國仁回憶,1957年,外科僅有10張床位,只能進行膿包切開、割雞眼、闌尾切除、疝氣修補、腸梗阻、腸套疊等簡單的手術。曹華棣來后,病床增至20張,還購置了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和顱腦外科的部分手術器械,以及膀胱鏡等檢查設備,使外科技術得到迅速發展。1958年至1959年間,醫院在簡陋的條件下進行了25例胃切除手術,無一例并發癥或死亡,還相繼成功地開展了膽囊切除術、食道癌切除術、肝脾切除術、腎臟切除術、脾腎靜脈分流術、腦外傷搶救和子宮廣泛切除術等。1959年10月成功開展了連云港市首例肺葉切除術。
醫者父母心,在曹華棣心里,病人永遠在第一位。他晝夜奮戰在手術臺上,即使身患肺癌,卻在手術后立即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管好每一個病人,做好每一臺手術,努力為病人減輕痛苦。
每次手術前,曹華棣一定到病房和病人聊一聊,讓病人消除顧慮,安心配合;手術后,他從不急于離去,而是細心觀察病人的每一個細微變化;病人醒來后,他總是及時來到病人床邊,詢問病人感覺,交待注意事項……許多患者都說,在手術臺上閉上眼前,最后看到的是曹主任,回到病房睜開眼,第一個看到的還是曹主任!
1962年初冬的一天,曹華棣剛剛結束了一臺食道癌胸段切除手術,回到家里正要吃飯,醫院來人通知有急診,要他趕快回科室。這是一個急性闌尾炎病人,曹華棣二話沒說,立即回醫院開始手術。這臺手術還沒有完,又來了兩個急診病人,最后一臺手術做完已是凌晨。當曹華棣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時,一個衣衫襤褸、雙手黝黑、滿面愁容的漢子,抱著一個呻吟不停的孩子在他家門口等候著。曹華棣急忙為孩子檢查,發現是腸套疊,又趕緊帶到醫院治療。等一切結束后,已經是第二天上午8點多,曹華棣又急急忙忙來到病房,查看之前做手術的病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曹華棣經常到市屬縣區醫院會診,他不講條件,不計報酬,經常是乘坐大卡車出診,有時甚至坐手扶拖拉機,晚上不回來就睡在簡易手術室的手術臺上。一次到當時的朝陽公社會診,回來時由于下雪,汽車不通,曹主任就帶領醫生步行到云臺火車站乘火車回新浦。他在生活上更是簡單,經常在半夜會診搶救完病人后,吃點饅頭、稀飯充饑。
大醫精誠,精勤不倦。曹華棣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和探索著。他精通日語、英語、俄語,撰寫了多篇醫學論文,翻譯了多本醫學書籍,并與他人合作編寫出版了《小兒與老人用藥指南》,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他還有計劃地、分批將青年醫生送到高等學府深造,進修骨科、胸外、泌尿和神經外科等專業,為各專科培養了一批專業骨干,為連云港后來的外科二級分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