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曹波)作為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主體,鄉土人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留住和培育鄉土人才,連云港海州區擦亮本土“金字招牌”,用好用活人才資源,讓很多源自民間、扎在基層、成于鄉土的傳統技藝傳承人、種養大戶、高級技能人才破“土”而出,為實現鄉村振興和高質發展積蓄力量。
最近,徐興羨忙個不停,作為新壩鎮魏口村領銜機械插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夏收夏種時節正是他最忙的時候,機械插秧、機械播種、機械植保、糧食烘干……徐興羨的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如今服務范圍覆蓋本市各鄉鎮及部分省內省外市區,除了帶領社員致富,還帶動非成員戶20余戶增收。
據了解,為盤活用好鄉土人才,海州區采取政策扶持、項目傾斜和技術幫扶等辦法,引導和鼓勵鄉土人才帶頭成立專業合作社等,示范和帶動身邊群眾發展產業。近年來,海州區實施農村創業能人助跑計劃,建立600余人的農村創業能人信息庫,通過多種方式幫助能人創新創業。同時,舉辦農業產業發展論壇、科技副總進企業等高層次人才海州行活動,傳授農業科技知識。海州區還積極探索創新信貸模式,以“政府+銀行”的方式,與東方農商銀行聯合開展“農創貸”試點工作,設立1000萬元總額的信貸資金,為農村優秀人才創業提供融資扶持。目前,共計發放貸款100余萬元。
“我們高度重視鄉土人才培育工作,不僅破格‘挖金’選才,為鄉土人才分類建檔,不斷完善鄉土人才信息庫,還注重加強充電培訓,提高鄉土人才專業素質。”海州區委兩新工委專職副書記、組織部人才科科長李繪說。
“叮叮當當……”在老藝頭環境藝術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室內,周存玉正在制作一件鍛銅作品。他拿著工具在銅片上專注地敲打著,豆大的汗珠不時滑落。就在不久前,周存玉藝術館在民主路老街開館。周存玉出生于手工藝世家,現為國家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鍛銅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同時,他也是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海州區“三帶”先進典型,他的老藝頭公司也成為海州區帶領技藝傳承示范基地。
非遺傳承人是鄉土人才中一支重要的隊伍,海州區根據項目傳承狀況和特點進行科學分類,建立非遺人才數據庫,營造非遺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截至目前,海州區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五大宮調”,有省級非遺項目“戴曉覺膏藥”“童子戲”“汪恕有滴醋”3項,以及41項市級非遺及11項區級非遺項目,形成以民主路為核心的非遺產業集群。
近年來,海州區加大對鄉土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助力鄉土人才“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摒棄簡單的唯學歷、唯職稱的傳統人才認定模式,實施鄉土人才培育工程,讓更多鄉土人才大顯身手。截至目前,已選拔出30名“三帶”先進典型。還先后開展鄉土人才“十佳創業明星”“創業新星”“優秀創業項目”評選等活動,選樹了30名“雙高雙帶”型創業精英。同時,著力打造農村創業能人孵化基地,已建成市級創業示范基地10家,國家級星創天地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