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周瑩 張蘇婭
2018年年底,連云港市公布了2018年花果山英才計劃支持對象,年僅38歲的孟卓賢成為此次資助中最高獎的獲得者。在過去的十幾年,他秉承“求是”精神,在科學的道路上追夢前行。
“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科學家。”80后的孟卓賢具有年輕人坦率的個性。畢業那一年,孟卓賢進入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實習。盡管生離死別是醫院的常事,但看著面臨死亡而恐懼的病人、無可奈何的醫生,孟卓賢想了很多:一些臨床問題的出現,關鍵是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根本原因是科研的滯后,如果加快科學的進步和科技的運用,那么必定能提升現代醫學水平,減輕乃至解除患者的痛苦和醫生的煩惱。他意識到自己可以為此做得更多……
(孟卓賢在做實驗)
正當這種愿望在孟卓賢心中萌生時,一個說是意外、其實情理之中的好消息來到他面前:經過刻苦努力,孟卓賢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本校碩博連讀!夢想與現實的交匯讓此刻的他興奮不已。
就這樣,孟卓賢進入南京醫科大學韓曉教授門下,開始攻讀生物學。“當時,我選擇的方向是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孟卓賢告訴筆者,“因為我發現中國人糖尿病患者特別多,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病人減輕痛楚。這,是我的夢想!”
為了讓孟卓賢快速成長,韓曉教授嚴格用國際標準規范孟卓賢所有的實驗操作、研究思路和論文撰寫。這種嚴謹的科研素質,為孟卓賢后來從事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博士二年級,孟卓賢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糖尿病領域的權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成為當時學校為數不多的在這樣權威期刊發表文章的博士生。
2009年,博士即將畢業的孟卓賢決定出國學習。“當時,我的想法是在國內學習的這些知識還不夠,應該到世界生物學最發達的美國去學習。”孟卓賢坦率而個性十足,最關鍵的是他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目標和規劃。
在美國的時候,孟卓賢的家是所在社區最早亮燈的房子,因為孟卓賢需要早早到實驗室開始一天的工作。繁忙的工作讓孟卓賢幾乎很難回家吃午飯和晚飯,出門吃飯更是奢望。為了確保孟卓賢可以吃上可口的飯菜,妻子通常會在前一天晚上為他準備好第二天的午飯和晚飯。“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是常態。”回憶美國生活時,孟卓賢說,“雖然辛苦,但是我不覺得累,因為我做的是我最喜歡的事情。”
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樣的精神讓人欽佩。孟卓賢說:“我從來都不是學霸,我僅是比學霸更努力。”
比別人更加努力的孟卓賢在科學海洋里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識,并逐步將這些知識成熟運用到科學研究中。
2017年5月4日,孟卓賢和導師林建諜教授在國際權威刊物《細胞》的子刊《分子細胞學》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人類骨骼肌細胞中存在一條葡萄糖感受信號通路,其在全身血糖穩定狀態的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人類找尋糖尿病發病根源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了這個項目,孟卓賢在密歇根大學實驗室里整整工作了4年。隨著孟卓賢研究成果被業內認同,孟卓賢具備了在美國爭取綠卡的機會。然而孟卓賢卻選擇在他事業的高峰期回國。“當時,朋友和家人都不太能理解我這樣的選擇。”孟卓賢說,“但我卻非常堅持,因為我知道,祖國才是我的天地。”
期盼回國的孟卓賢希望找到一個實現理想抱負的平臺。“小孟,我們浙大歡迎你來。如果有什么困難,你隨時可以給我打電話。”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段樹民溫馨的話語讓孟卓賢特別感動,因為他很難想象一個院士、世界神經生物學頂級專家,竟然會如此關心他的事情。
“當時,我就決定:到浙大來。”有抱負的孟卓賢真切地感到自己可以在浙大作出一番事業。如今,孟卓賢已經獲得浙大“百人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重大專項基金等多項經費的支持,并已成為浙大慢病研究所副所長。顯然,在浙大,在祖國,他找到了實現夢想的舞臺。
如今,孟卓賢不僅在浙大為自己的研發事業忙碌,他還在家鄉建設了自己的事業平臺。今年年初,孟卓賢的創業項目正式落戶連云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填補了連云港開發區在生物醫藥領域毒理領域的空白。“我現在經常回來。”在美國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會議的孟卓賢告訴筆者,“因為這里不僅有我事業的平臺,還是我最思念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