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王文 通訊員 楊開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提出了建設“數字絲綢之路”的宏偉構想。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新方案,這一構想正哈薩克斯坦在引起更大范圍注意和認同。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首個實體項目,中哈物流基地正攜手無水港共建“數字絲綢之路”,并以此為引領打造“一帶一路”升級版。連云港班列逐步實現與哈國鐵信息共享,提高作業效率、班列運輸的安全性及全程的可追蹤性。
(與哈薩克斯坦無水港物流班列信息共享)
日前,在中哈物流基地,三臺龍門吊正在同時作業,將集裝箱裝運到即將駛往哈薩克斯坦境內的中歐班列上。筆者注意到,每個龍門吊上都裝有攝像頭,一個工人就可以通過總計24個攝像頭同時調動三臺龍門吊,這是今年年初基地投入使用的全球首個鐵路場站自動化裝卸系統。這套系統的使用,可以滿足一天最少裝卸4列中歐班列的運輸需求。
(集裝箱遠程無人吊裝作業)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班列緩緩從連云港啟動的同時,4600公里外的哈薩克斯坦境內的無水港,也同步接收到列車動態、集裝箱數量、貨物種類等所有實時信息。“從今年3月份開始,我們開始嘗試將無水港的換裝生產信息做有效的管理,初步實現與哈國無水港的信息交換。預計在下半年系統功能將進一步完善。”連云港電子口岸信息發展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秀鵬說,第一時間將連云港發運班列的信息推送給無水港,生產上就能安排好準備計劃,中歐班列的運行時間為此將節省10%至15%,大大提高了效率。
(中哈物流基地)
“以前班列出了霍爾果斯口岸之后,我們很難有手段獲悉到它的信息位置,也不知道是否換裝完畢。現在我們逐步與哈國共享班列信息,實現了雙方的互利共贏,增強了我們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連云港電子口岸信息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衛新介紹,如果把正在扎實推進的“一帶一路”項目稱為實體“一帶一路”,那么與此相聯系而又相區別的“數字絲綢之路”,就是以互聯網為平臺、以大數據為運行載體,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市場主體在網上的溝通、合作,共建共享。
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的首個實體項目落地,到與哈薩克斯坦無水港信息共享的“數字絲綢之路”建設,連云港港努力成為中哈兩國政策溝通、謀求發展最大公約數的載體。中哈物流公司總經理劉斌告訴筆者,在中哈物流基地,已經完全實現了“五通”。目前,從基地發出的跨境班列已經覆蓋中亞五國的200多個站點,并延伸到中東和歐洲國家,連云港港也已經與160多個國家的港口建立聯系,開創歐亞大陸海陸聯運的合作新模式。
下一步,連云港港將協調哈國阿騰科里站與霍爾果斯站實現鐵路端的計算機數據對接,連云港港口研發的貨運信息系統將逐步推廣到中亞甚至歐洲境內使用。而這,僅是連云港融入“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