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李耀華 孫蓀
昨日清晨,一輛小貨車駛入連云港灌南縣三口鎮窯河村,將30多桶油菜花原蜜送入這里的蜂產品加工廠,隨即就有一批工人前來接應,空氣中彌漫著花蜜馥郁的甜香。此時的窯河村周邊田間,油菜花事已接近尾聲,但每天仍有大批的油菜花蜜運抵此處。廠區并不算大,但這里的工人每天都十分忙碌,養蜂合作社的負責人李躍生則忙于其他各項業務。
作為灌南三口鎮“甜蜜的事業”的帶頭人,57歲的李躍生不僅成了灌南返鄉創業的知名人士,還帶領更多返鄉農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搬運、過磅十分順利,張亞洲30多桶原蜜總計2700公斤,算是這個月最多的一次。“今年風調雨順,油菜花開得密,蜜源特別好。”前來送貨的張亞洲笑容滿面,“大家隔三岔五來送蜜,咱們養蜂合作社社員今年有賺頭了呢!”
張亞洲還沒離開,鄰近潘老莊村的蜂農吳錦友的貨車已開了過來。吳錦友的8桶原蜜,有噸把重,交貨后他同樣十分高興。談起近年來的變化,吳錦友非常滿意:“加入養蜂合作社之后,我們生產的蜂蜜不愁銷路了,養蜂沒有后顧之憂,合作社成員更有信心了。”
“養蜂主要是跟著花期走,哪里花兒開得艷,我們就去哪里,然后住上一兩個月放蜂采蜜。不同的花期、不同的花朵,采出蜂蜜的風味都是不一樣的。”吳錦友說。再過幾天,幾位養蜂人就要轉場去山東日照、萊蕪或濰坊了,那一帶是洋槐蜜源地。洋槐蜜結束后,他們還會相約一起去東北采集椴樹蜜。
“其實,合作社成員同期還有在河南采集泡桐蜜的,他們還會在稍后的日子里去西北采集棗花蜜。”李躍生一邊說,一邊把筆者帶到了原蜜庫房,“當然,無論他們走到哪里,家鄉的養蜂合作社一直是他們堅強的后盾,合作社的庫房永遠為他們留著足夠的位置。看,這些泡桐蜜就是昨天剛剛從河南運來的。”
在蜂蜜甜香味十足的生產車間,有10名工人忙于操作機器,另有工人在其他區域封裝成品蜜。50歲的楊培香原本在蘇南打工,如今她對蜂蜜包裝十分熟練。“我是窯河本村的,在這里工作四五年了,每個月都有三四千塊錢收入,還不耽誤照顧家里老小,挺好的。”楊培香對自己工作十分滿意。
像楊培香這樣的工人在廠區還有20多個人,他們基本都是返鄉就業農民,而李躍生則是返鄉創業的帶頭人。1987年,李躍生在響水縣一家食品廠打工,從一名普通工人變成企業管理人員。1998年,李躍生辭職回到老家,辦起了自己的食品加工廠,除了生產生粉、大糕,還生產蜂蜜等產品。
生產蜂產品需要蜂場,看到周邊有蜂農對原蜜銷路發愁,李躍生于前幾年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帶動三口鎮及周邊10多戶蜂農養蜂,蜂農生產的蜂蜜由李躍生統一回收,一舉解決了蜂農的后顧之憂。這幾年,養蜂合作社吸引的蜂農越來越多,發展到現在匯集了灌南、灌云和東海等地的蜂農上百戶。
李躍生和員工們則從蜂農采集的原蜜的質量、品種、產地進場把關,到產品化驗、過濾、殺菌、濃縮、檢驗、灌裝、包裝入庫等,每一個環節都不放松,他還委托市場監管部門技術人員進行抽檢。正是這種態度成就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其創業之路也越走越順,部分蜂產品打入日韓市場,三口養蜂合作社已成為灌南特色富民產業。李躍生給其蜂產品申請了“喜滿堂”商標,就是希望返鄉創業就業之路越走越寬廣,窯河村“甜蜜的事業”越來越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