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徐譽寧 周芷妤
順著蜿蜒的石板路,再沿著石板路的盡頭拐入小巷中,雖然坡有些陡峭,路有些顛簸,但是對于王玉平來說已經駕輕就熟。這段時間,他每個月都騎車半個多小時趕到這里為志愿服務對象修腳。今年46歲的王玉平在連云港連云區經營一家修腳店,在每天給客人修腳之余,他還有一項特殊的任務,那就是每月免費上門為老人們修腳或者參加志愿服務。從2014年開始,他就一直堅持義務給老人修腳。2017年,他還專門成立“王一刀”志愿者服務隊,至今已累計服務千余人次。王玉平說,他要將這份“事業”堅持下去,要為更多的老人奉獻愛心。
白手起家打拼出一片天地
“一般人都想不到,我當初其實是學醫的。”說起修腳這個行當,王玉平感慨萬千。其實上學時候,他所學的專業是臨床醫學。畢業后,他在一家鄉鎮醫院工作。因為出生在農村,家中兄弟較多,經濟條件十分拮據,結婚后,考慮到即將出生的孩子以及年邁的父母,王玉平毅然辭去了別人眼中的“鐵飯碗”工作,在親戚的幫助下,從銀行貸款1000元錢作為路費,前往揚州發展。
到揚州后,他先是找了一份在洗浴中心當按摩師的工作。因為有著醫學基礎,王玉平很快適應了這份新工作。但是王玉平并沒有滿足現狀,因為洗浴中心還提供修腳服務,王玉平在閑暇之余又當起了學徒,一心鉆研修腳手藝。
修腳是“肉上雕花”,全靠手指和手腕的巧勁,差一絲一毫都不行。王玉平說,剛開始練功時,他還經常讓同事給他做練習,反復練習“劈、切、片、挖”等刀法和姿勢,相當枯燥。但正是如此扎扎實實下功夫,他才練就一手好手藝。
2004年,揚州市舉行修腳大賽,王玉平報名參加了比賽,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從此在修腳界嶄露頭角,收入也越來越高。次年,王玉平決定回家鄉發展。起初,王玉平在修腳店打工,2014年,他和愛人在連云區租下一家店鋪,開起了修腳店。雖然店面不大,但是他們夫妻二人手藝精湛、價格公道,每天慕名前來修腳和按摩的中老年人絡繹不絕,生意十分紅火。2017年,王玉平又擴大了店面,如今他所經營的店面已有200多平方米,在當地頗有名氣。
成立愛心服務隊為老人修腳
“自己當老板了,時間相對自由一些,我就想著利用每天上午的時間做些公益。”王玉平說,2014年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他從一名打工仔變成了一家修腳店的老板,他決定力所能及地為社會盡一份責任。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一些癱瘓在床的老人盼望有人登門為他們服務。從那時起,王玉平便萌生了義務為老人上門服務的想法。于是,王玉平主動聯系社區表達了為老人服務的意愿,從此,在這些老年人家中,經常會看到他的身影。
王玉平清晰地記得,第一次上門服務的老人是一位姓丁的老人,如今老人已經去世。當時這位老人80多歲,腿腳不好,常年躺在床上。因為居住的房間燈光發暗,為了更好地給老人修腳,王玉平讓同行的朋友拿著手電筒,他拿著修腳工具蹲在床邊為老人修腳。因為老人幾乎一輩子沒修過腳,趾甲比較硬,并且變形得厲害,修剪的難度相當大。沒過一會,王玉平的臉上就冒出了汗珠,可他咬牙堅持著,憑借精湛的手藝,將老人的趾甲修理完畢。
讓王玉平印象深刻的是,在他忙完后,年邁的老人讓王玉平拿來紙和筆,在紙上寫上了“感謝共產黨”幾個字,交到了王玉平手中,以此感謝王玉平的志愿服務。
2017年,為了更好地做志愿服務,王玉平成立“王一刀”志愿者服務隊,成員大多來自他所經營的店鋪的員工,一共8個人。從此之后,每個月無論生意有多忙,這個志愿者服務隊都會放下手中的活,進行一次愛心志愿服務,如今,這支愛心志愿服務隊已累計志愿服務千余人次。
將愛心志愿服務精神代代相傳
這些年,每次做愛心志愿服務時,王玉平發現,很多老人一開始不好意思讓他服務,有些老人還會認為他們是騙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老人。
“我當時印象很深,有一位老人的趾甲可能是常年沒有修剪,長得比腳都要厚,這種趾甲用一般的工具根本剪不動,只能用輕刀一點點地刮薄,為他一個人我就忙活了一兩個小時。”王玉平說,就這樣,在他的努力下,老人們漸漸和他成為朋友,很多老人見了他就像見了親兒子一樣。在修腳的時候,老人還會主動將生活中遇到的煩惱告訴王玉平。漸漸地,王玉平不僅幫老人修腳,還當起了老人的傾聽者,在他的關心下,很多老人的身體和心情也越來越好。
看到自己修腳為這些老人帶來了快樂,王玉平十分開心。他說,他將抽出更多的時間,用手中的修腳刀為老人們送去健康、送去快樂。談及未來,王玉平也有更多的打算。結合多年的志愿服務,王玉平發現,比起物質上的關心,老人們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將來,他打算將“王一刀”志愿者服務隊的服務內容拓寬,除了幫老人修腳,他還希望能夠為老人做些家政服務,或者在老人過生日時,給老人送去一些精神關懷。
如今,王玉平的兒子也打算學習修腳這門手藝,再過10年,等王玉平退休后,他希望兒子能夠順利接班,將志愿服務一直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