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侍敏 通訊員 陳瑤) “聽說村里開了農業培訓班,請來授課的都是專家,這機會我可得抓住了。”昨天一大早,連云港海州區洪門街道的王石磊一大早就往村里培訓點奔去。今年以來,洪門街道把開辦“五彩課堂”作為新型農民培訓重點任務進行統籌規劃,不斷創新教育培訓形式,構建了集黃色田間課堂、藍色農家課堂、綠色網絡課堂、金色文化課堂和紅色教育課堂為一體的培訓模式,讓新型農民培訓“活”起來了。
(送技進大棚)
黃色田間課堂,處處皆是學問。為了切實解決“學用脫節”的問題,洪門街道立足本地特色產業,結合洪門村與新莊村實際情況,把課堂辦在田間地頭,并通過邀請農業技術專家來到田間地頭,開展梨樹、桃樹種植管理、溫室大棚蔬菜種植、小雜糧新品種等實用技術培訓,還進行實際操作示范,真正讓農民能夠“坐得住、聽得懂、入得心、見得行”。56歲的劉翠萍就是受益者,她過去種植梨樹,經常會出現枝葉發黃現象,導致收成變少。通過技術專家的現場指導,找到種植誤區,現在收成比之前多了30%,種植上再也沒有什么后顧之憂了。
藍色農家課堂,激活一江春水。“村里除了發展藕蝦套養,還有食用菌、李子、杏子、柿子、毛桃等,許多產業農戶們過去沒有接觸過,我們就按照各產業各節氣各時期需注意的事項舉辦農家課堂。”洪門村副書記劉永波介紹說。為了有效解決技術傳播“最后一道坎”的問題,街道每月開展一次農家課堂,對生產一線骨干農民開展培訓。從生產經營規模大、示范帶動作用強、群眾威信高、種養大戶中遴選農民輔導員進行重點培訓,使農民輔導員擔當起村級信息員、政策宣講員、技術推廣聯絡員的角色,起到帶動培訓、技術示范的作用。
綠色網絡課堂,化整為零促學。以村文化活動室為依托,組織廣大農民收看農副產品供需、產業化建設、病蟲害防治等相關視頻,提高農民的信息化、科技化整體水平。與此同時,還開發制作了適合本地區實際的鄉土課件10余部,極大地滿足了村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此外,在專家、農產品企業帶頭人、村干部、農民輔導員和學員之間建立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臺,開展一對一選學、點學、幫學,解決了學員在學習和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金色文化課堂,由淺入深助學。重點對返鄉農民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前的引導性培訓,在培訓方法上,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使廣大學員能學以致用;在課程設置上,以電氣焊、手工制作為主,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提高青年農民致富能力。
紅色教育課堂,形式多樣樂學。為進一步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先進性,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洪門街道通過“專題”“情景”“觀影”“拓展”“微型”黨課等多種形式,把紅色培訓課程變得生動活潑,形成群體比拼、活躍氣氛、激發發展內力的向上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