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wǎng)】(記者 王文 通訊員 周承君 彭小川)1963年春天,毛澤東主席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后,幾位風華正茂的連云港新浦汽車總站長途服務組女職工就拿著3根小扁擔和繩子,前往火車站為旅客免費挑運行李。半年后,看到她們肩挑手提學雷鋒,吃力又辛苦,車站領導特地為她們購置了一輛手拉木板車。從此,這輛小板車風里來雨里去,為旅客排憂解難。時間一長,旅客們親切地稱這輛小板車為“雷鋒車”。
56年來,幾代“雷鋒車”手薪火相傳、風雨不輟,“寧愿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的誓言始終未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雷鋒車”先后榮獲“全國十大交通文化品牌”“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首批學雷鋒活動示范點”等稱號,榮登中宣部全國重大宣傳典型行列。
青春最燃情
在連云港繁華的市中心廣場,花團錦簇中的一組“雷鋒車”大型青銅城雕特別引人注目。城雕中,一位長辮子姑娘雙手緊握車把,身后的平板車上滿載行包,車上坐著老人和孩子,還有幾位車手或攙扶著孕婦,或肩挑、手拎著包裹,她們步伐堅定、目光有神、面帶微笑。
這組雕塑銘記的就是由新浦汽車總站女職工自發(fā)成立的“雷鋒車”組,通過肩挑手拉這種原始運輸方式,接駁往來火車站與汽車站之間旅客的瞬間,定格時間是1963年的春天。
如今,新浦汽車客運站首創(chuàng)的“雷鋒車”早已成為新時代全國學雷鋒活動的“共享品牌”。市民也以“雷鋒車”為榮、以“雷鋒車”為城市精神標桿,在“雷鋒車”精神感召下,全市每年都有30多萬名志愿者走進社區(qū)、街頭、鄉(xiāng)村、學校,常年開展500多項“與雷鋒車同行”志愿服務活動。2019年3月,中宣部新出刊的第3期《黨建》雜志刊文稱,連云港市的“寧愿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的“雷鋒車”精神已走出連云港、走出江蘇省,影響帶動全國18個省市、220多家集體(單位)“雷鋒車”。
傳承紅色基因
“每年的3月5日,對我來說非常特別。”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文明網(wǎng)開設了“代表委員調(diào)研相冊”專欄,邀請了全國人大代表、連云港市交通控股集團新浦汽車客運站“雷鋒車”手權太琦,通過照片講述“雷鋒車”的故事。
“這一天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領導人題詞、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紀念日,是我作為代表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日子,也是我所在的新浦汽車客運站‘雷鋒車’組成立的日子。”別看權太琦年齡不大,2002年才到新浦汽車客運站工作,但她拉“雷鋒車”已有十年多。這位生于1984年的“雷鋒車”手邊說邊伸出五指,“‘雷鋒車’組先后有5代車手,500多位姐妹愛心接力,56年如一日堅持學雷鋒。”學雷鋒為他人服務,已成為權太琦的主要生活方式。說起“雷鋒車”歷史,她如數(shù)家珍。
“我是上世紀70年代的‘雷鋒車’手,那個時候拉的是吱呀作響的平板車。”今年66歲的王艾霞是第二代“雷鋒車”手。“我拉‘雷鋒車’的時候也就20出頭的年紀。”王艾霞說,那個時候,火車站的車不多,平時兩趟、春節(jié)期間4趟,最后一班車夜里11點多鐘才到站,“雷鋒車”手到火車站把需要轉車的旅客接到汽車站,很多人要等第二天早上的車,周邊也沒有旅社,晚上就留宿在汽車站。“我們需要把這些旅客的吃住安排好,我還經(jīng)常給這些旅客打洗腳水呢!我們那時候真的是披星戴月服務旅客,從來也沒覺得苦。”
時間一長,新浦汽車客運站創(chuàng)立的“母嬰候車室”和“白天是車站,晚上是旅館”的美名傳遍全國,當時還被國家交通部評為優(yōu)秀工作法,在全行業(yè)推廣宣傳。
永葆先進本色
李慧是一位80后,也是第五代“雷鋒車”手。說起2002年第一次跟著師父騎著腳踏三輪車去火車站廣場接旅客的經(jīng)歷,她說:“那時候很不好意思,就怕人指指點點,習慣之后就變得很坦然—————為旅客服務,有什么丟人的!”十幾年下來,她幫助過的旅客數(shù)不勝數(shù)。
新浦汽車客運站站長王平介紹,最早的“雷鋒車”是木制的平板車,后來變成腳踏三輪車、三輪摩托車,現(xiàn)在則更新成電動的旅游觀光車。“雷鋒車”手們從一開始只需要力氣到現(xiàn)在必須取得相應的駕駛證,才能滿足旅客對舒適安全的需求。
如今交通網(wǎng)絡日臻完善,人們的出行頻率越來越高,行李一改往日的大包大箱,越來越“苗條”,這促使“雷鋒車”也要改變以往單純的旅客行李運輸服務,更多元、精準地解旅客之難。自2002年,為適應經(jīng)濟發(fā)展所需,新浦汽車客運站推出以快客為主的蘇欣汽車客運站。自2004年,又陸續(xù)推出寒暑假“南京大學城直通車”、商旅兩用“專線定制班車”和“運游結合班車”“農(nóng)公長途零換乘”等一系列便民運輸產(chǎn)品。
“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很平凡的小事,堅持做好這些小事、瑣事,就能影響帶動更多的人。只有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真心實意為旅客服務,才能助力形成文明和諧新風尚。”王平說。為最大程度滿足不同層次旅客的需求,車站的站務設施也在不斷提擋升級,網(wǎng)絡訂票、掃碼支付、自助售票、刷臉進站……新時代的科技手段,也不斷助力“雷鋒車”手們將優(yōu)質(zhì)服務送到乘客們的心坎上。從2018年春運開始,他們又結合落實車票實名制管理,推出方便旅客親朋好友進站送客的“送客證”。旅客對此評價:“‘雷鋒車’組讓普普通通的汽車票變成了一張張‘幸福通行證’”。
高鐵時代“新服務”
“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寧愿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這一句諾言,我們永遠不會變。”權太琦堅定地說。今年1月5日剛剛啟用的連云港高鐵站,是連云港市區(qū)首座綜合客運樞紐站,一排陽光屋式的“雷鋒車”驛站也正式亮相高鐵出站口。“雷鋒車”驛站已成為高鐵乘客下車后看到的連云港的“第一道文明風景”。
權太琦高興地告訴記者,“‘雷鋒車’驛站初期設置的主要服務內(nèi)容仍然是為方便高鐵下車旅客轉乘需求,為兩站之間中轉的老弱病殘孕旅客提供‘雷鋒車’免費服務,為旅客免費指路和免費導乘。幫助需要轉乘汽車旅客預購中短途汽車票、幫助網(wǎng)購旅客提前辦理自助機取票服務和團隊旅游包車等服務。”
記者在“雷鋒車”驛站里還看到,室內(nèi)設有咨詢臺、候車椅、大型LED顯示屏,有汽車站聯(lián)網(wǎng)售票機,同時提供汽車和火車時刻表、公交線路圖、便民雨傘、急救藥箱、飲水機和手機電腦充電等服務用具,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在外地人面前,我們代表連云港;在外賓面前,‘雷鋒車’代表中國。”權太琦介紹,高鐵時代的到來,為連云港注入了新的發(fā)展活力,同時也給“雷鋒車”服務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每位“雷鋒車”手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時,還要進行業(yè)務知識培訓,除了熟悉市區(qū)各站的汽車、火車、民航班次外,還要熟悉市內(nèi)公交線路、旅游景點、重點單位地址等,以方便旅客的出行咨詢。
“既要做好事,更要干實事;不僅當好人,更要做能人。”這是“雷鋒車”組結合港城高質(zhì)發(fā)展提出的班組新理念,新一代車手們也正在工作中積極踐行。
一輛“雷鋒車”承載了一座城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一群“雷鋒車”手譜寫了一曲曲新時代的雷鋒之歌。半個多世紀的堅守與傳承,變的是人、是車、是服務的方式,而不變的是56年“寧愿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