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王貴珍 董洪旺
時光沉淀為歷史,奮斗鑄就榜樣,奉獻樹起豐碑,偉大出自平凡。馬善民,連云港市海州區錦屏鎮的一名普通郵遞員。23年來,身體瘦小的他無論天氣如何惡劣,都要載著幾十公斤重的信件和報紙跋涉在近百里的郵路上,累計騎行數十萬公里,用自己的堅毅和汗水履行了一名投遞員的神圣職責,為村民架起了一座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鄉間信使馬善民)
23年來,他始終牢記自己最初的信念———“人民郵政為人民”,他要把黨的聲音、郵政的真情、慷慨的愛心送到千家萬戶;23年來,他跑了10萬多公里的鄉村郵路,騎壞6輛自行車、3輛摩托車;23年來,他投遞報刊郵件數百萬件,無一差錯;23年來,他幫扶困難群眾1200多人次,被鎮里3萬多父老鄉親親切地稱為“小馬哥”。
“小馬路”通向鄉親們心里
錦屏鎮投遞范圍曾有11個村,面積有62平方公里,一天一個來回要投遞50多公里。20世紀90年代的農村,到處都是土路,陡峭的山路坡度達到45度,每天騎自行車需要6個多小時,為了趕時間,將郵件第一時間送到百姓的手里,許多長期沒人行走的荒草地,由于馬善民一天兩趟、每年700多次的騎行,23年來,這條“便捷郵路”被百姓親切地稱作“小馬路”。
(騎行在鄉間郵路上)
堅持是一切困難的最大敵人。在投遞過程中,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馬善民都堅持“一班清”,當天的郵件當天投遞完畢。只要他的自行車鈴聲響起,老人孩子們都會知道馬善民送來親人們的問候了。他像風一樣地走村串戶,每天要送500多份信件和報刊。為了讓用戶早一點拿到郵件報刊,馬善民每天都會背著水壺、帶一份干糧在郵路上吃午飯。遇到下雨天,他就用塑料袋將郵件和報刊里三層外三層包起來。有時,天氣太熱,大媽大爺都會拉著他的手,讓他到屋里歇歇涼快一下,或者中午碰上吃飯,一定要讓他一起吃,他們從來不把他當外人,而是親切地喊著“小馬哥”“大兄弟”。
郵路有溫度 百姓能致富
自己千般難,只為別人易,這是馬善民的工作信條,23年來,馬善民不知為困難百姓解決了多少這樣那樣的難題。在老百姓眼里,馬善民不僅是郵遞員,還是他們的貼心幫手,為他們捎帶過數不清的生活用品,墊付過難記數的匯款。錦屏新村居住的80%以上都是老年人,距離郵局近3里路,繳水電費等十分不方便,馬善民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溝通,終于爭取到在錦屏新村陳世術超市安裝代收費系統,解決了老年人繳費的困境;獅樹村距離郵局近10里,用戶用郵由于距離遠,十分不方便,小馬哥通過上級部門協助,在獅樹村卞耀東超市安裝商易通和代收費系統,解決了獅樹村老百姓領取養老金和繳費等問題。朐山村退休老教師蔣仁民,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因為身體不好,每月稿費“小馬哥”都親自送上門。
(馬善民與同事在看望孤寡老人)
每次在開展投遞工作前,馬善民總是先把所要投遞的報刊上黨的富民政策、民生信息、致富消息瀏覽一遍,然后,在投遞過程中,積極向客戶傳達。對此,群眾無不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贊“小馬哥”為“信息天使”“陽光天使”。酒店村王興兵下崗待業,想承包魚塘,由于沒有技術,一直未能如愿,“小馬哥”得知后主動聯系他,向他推薦《漁業致富指南》等養魚雜志。王興兵從雜志中學到了許多養魚技術后,承包了10多畝魚塘,年收入8萬多元……
(為養殖戶送來養殖書籍)
幸福的生活是奮斗出來的,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網購的人越來越多。2015年以來至今,每年“雙11”期間,錦屏郵政支局電商小包的每天進口量都要達到800件左右,為了讓收件人及時收到小包,馬善民每天早上6點上班,一直投遞到晚上11點才結束,當天的郵包必須當天投遞完畢,不能積壓,確保收件人當天收到。后來,細心的馬善民不斷總結經驗,創新做法,利用農村鄰里關系比較親密的關系,開展“鄰里網絡投遞”,大大縮短了投遞時間,提高了投遞效率。“與民為善就是與己為善,這就是我名字的含義,記住人民郵政為人民,懂得服務人民就是自己最大的快樂。”馬善民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