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在開山島進行主題學習,重溫入黨誓詞
【連網(wǎng)】□ 張晨晨
日前,連云港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來到灌云縣開山島,把課堂搬到黃海前哨,深切緬懷全國“時代楷模”王繼才烈士。而當大家下船后,第一眼便可望見,除了營房墻壁上習近平總書記的批示字樣外,原本靠近岸邊的庫房墻壁上也多了幾個醒目的大字:“灌云縣開山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黨性教育基地 國防教育基地”。
▲開山島黨性教育基地揭牌
可以說,這些耀眼的“名稱”,都是王繼才、王仕花夫婦用半生的奮斗換來的。
開山島位于黃海前哨,距離最近的陸地灌云縣燕尾港12海里,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1939年,侵華日軍就以這個小島為跳板侵占連云港。此后,開山島曾由海防部隊駐守,1985年部隊撤編后,設(shè)立開山島民兵哨所。這座小島無電無淡水,不適宜人長期居住,先后上島的10多位民兵都不愿長期值守。
▲開山島
1986年7月,時任灌云縣人武部政委找到26歲的基干民兵王繼才,問他是否愿意上島守哨。聽清任務,王繼才首先想起曾參加過解放戰(zhàn)爭的舅舅對他說過的一番話:“你們這代人一定要守住領(lǐng)土。如果國防需要你出力,你得上!”于是,他一口答應下來,瞞著家人上了島。
王繼才上島48天后,事先不知情的妻子王仕花找上了島。看到丈夫獨自一人守在連植物都難以存活的孤島上,她心疼地勸他回去。王繼才說:“你回去吧,我決定留下!家就是島,島就是國,開山島雖小,卻是祖國的東門,你不守我不守,誰守?”
他把妻子送下島,沒想到20多天后,王仕花辭去小學教師的工作也上了島。
就這樣,王繼才夫婦開始了“一座島、兩個人”的守島生活。
開山島素有“石多泥土少,臺風時常擾;飛鳥不做窩,漁民不上島”之稱。島上夏天格外濕熱,沒有電扇空調(diào)的日子,他們就睡在房頂上吹海風;冬天冷風刺骨,他們就住進防空洞里避風。“習慣了。”王仕花說得云淡風輕,殊不知,這3個字背后,濃縮了多少艱辛苦楚———柴火煤球用光了,只能吃生米,嚼得嘴里流白漿;冬天海風凜冽,吹破塑料布蒙的窗戶,夫妻倆只能躲進山洞;夏天島上熱得像火爐,蚊子追著人咬,夫妻倆睡覺要在床邊擺一圈蚊香;天長日久,倆人都患上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和嚴重的濕疹,醫(yī)生說,只有離島才能根治。
在守島的同時,他們還要守護往來漁船的安危———海上起大霧、下大雨的時候,漁船就像被扣在鍋里一樣,擔心沒有安裝雷達的漁船撞到島上,王繼才和王仕花就會拿個飯盆,在碼頭上一天到晚叮叮當當使勁地敲。而遇上臺風,船只停航,小島就成了孤島。有一次大風一連刮了17天,島上的糧食吃完了,只剩下半桶淡水,王繼才、王仕花夫婦用背包帶拴在腰間,頂著狂風在礁石上撿海螺充饑,就這樣撐了3天,才等到送給養(yǎng)的船只上島。
▲王繼才夫婦在開山島升旗(資料圖)
王繼才曾說:“島再小,它是我們祖國的一部分,國旗插在哪里,哪里就是我們的國土。”沒有國歌伴奏,沒有儀仗隊,甚至沒有一根像樣的旗桿,只有滿山野草,海風呼嘯,但王繼才夫婦每天都會鄭重地升起國旗。開山島風大浪大,日光強烈,國旗很容易磨損、褪色,為了保證國旗始終迎風飄揚在開山島上,32年間王繼才夫婦用掉了200多面國旗。而王仕花曾反復回憶的一件事,就是曾經(jīng)臺風來臨時,王繼才為了保護國旗不顧安危冒險跑到山頂降旗,不慎跌倒摔斷了兩根肋骨……
扎根島嶼32年,就相當于384個月,11680天,王繼才和王仕花守備海防前哨、守護往來漁民安全、守衛(wèi)祖國領(lǐng)土,把最美的青春奉獻給了國防事業(yè)。他們不畏條件艱辛,用心守護著開山島,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然而,2018年7月27日,王繼才執(zhí)勤時突發(fā)疾病,在開山島上,永遠閉上了眼睛。習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diào),王繼才同志守島衛(wèi)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斗者的價值追求。
“我要永遠守在開山島,守到守不動為止!”王繼才用生命,兌現(xiàn)了這一樸實的諾言。
“我要在島上永遠陪著老王。”王仕花也在兌現(xiàn)著這一“愛”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