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王文
三月的連云港,桃紅柳綠,村村有景。昨日,連云港市召開農民住房條件改善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會,與會人員現場觀摩贛榆區、灌南縣數個新型農村社區及特色田園鄉村。所到之處,只見氣派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水泥硬化的村內巷道干凈整潔,“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園風光,讓人神往。隨著農民住房條件改善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持續開展,一幅幅優美、清新、幸福的美麗鄉村畫卷,在港城大地上鋪展開來。
補齊農村宜居“短板”
安居方能樂業。住房和人居環境問題是民生大問題,關系著千家萬戶的基本生活保障。
實施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加快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和農村人居環境是應有之義,也是必要條件。
昨日上午,春風和煦,記者來到灌南縣李集鎮新民村,仿佛置身于平原水鄉。村里的農田被打造成稻魚果復合種養基地,小魚兒自在地暢游于稻茬間,稻田邊栽植的杏樹競相吐蕊。登上依水而建的觀鷺亭眺望遠方,不禁讓人贊嘆,“好一個水綠相依的美麗村莊。”行走在白墻黑瓦的村中,小橋流水的景致隨處可見。“村里多好啊,很多人有縣城和鎮街上的房子不去住,也要留在村里。”推著孫子出來曬太陽的孟大爺告訴記者,以前村里有兩個荒廢的大魚塘,堆滿了垃圾臭氣熏天,經過整治以后,村里的河塘和外圍河流的大循環水系打通了,“一年四季樹常綠、花常開、水常清,大家覺得可滿意啦!”
看得見美麗,留得住鄉愁。在新集鎮周莊村,一排排嶄新的兩層小別墅獨具特色,路燈、綠化、超市等配套設施齊全,村民不出小區就能享受到完善的配套服務。“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和農村人居環境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新集鎮副鎮長王杰生介紹,他們用“1+5”的模式,以鎮區為中心,以5個安置點為輻射,建設農民集中安置區,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
鄉村“四化同步”推進
農民住房條件改善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牽一發而動全身。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四化”建設環環相扣,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工業化又反過來促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這個關鍵詞,讓記者深刻理解到,推進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和人居環境改善,是民生工程也是發展工程。
近年來,贛榆區柘汪鎮臨港產業區規模不斷壯大,用地不足、安全環保問題逐漸顯露,從去年起,柘汪鎮落實搬遷撤并與園區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用了一年的時間完成了盤古嶺村363戶、響石村2428戶、姜莊村230戶的搬遷安置工作,有效提升和改善了群眾住房條件和人居環境。
在新落成的響石社區和盤古嶺村,記者看到嶄新的住宅小區配備了商業綜合體、學校、村民服務中心、醫院等設施,不少漁民安心地在家門口做起了電商。在柘汪鎮鎮長潘陽看來,住房和人居環境改善最終目的是讓農民群眾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柘汪優先選擇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的地方布點,配建垃圾收運、污水處理和燃氣通信等功能設施和生活配套設施,既讓群眾享受觸手可及的優質服務,又節約公共服務建設維護成本。
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農村住房條件和人居環境改善與農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關注度高。為此,連云港市提出要精心組織實施好這項重大民生工程,真正把好事做好、實事辦實,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連云港市深入推進農民住房條件改善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總的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扣“高質發展、后發先至”主題主線,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因地制宜整治農村人居環境,促進“四化”同步推進、城鄉有機融合,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港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改善農民住房條件,要以農民群眾意愿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連云港市住建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民住房條件改善的總目標是縣域城鄉人口結構調整為5:3:2或4:3:3左右,今年要全面完成農村低保戶、貧困戶等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各縣區抓好至少兩個以上集中居住試點,總結經驗,加以推廣。
連云港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則介紹,今年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連云港市著力圍繞“十百千萬”來抓推進,即建成10個左右全域整治示范鎮、100個左右示范村,全面整治1000個左右自然村,建成10000個“庭院美化”示范戶。到2020年實現“六個全面”,即全面建立完善“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城鄉統籌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全面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全面實施農村改廁,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面完成農村存量危舊房改造;全面提標升級鎮村道路以及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培育一批特色田園鄉村,建成一批美麗宜居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