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王文 張開虎 張素雅 文/圖
一把鑷子,一支焊槍,一根根金絲在工藝美術大師陳令勇的手中上下翻飛、輾轉騰挪,逐漸從一個個局部的小部件,組合成一只美麗的金鳳凰。昨日,在連云港東海水晶文化創意產業園東海御承閣花絲鑲嵌有限公司廠區內,陳令勇正在專注地使用花絲鑲嵌手藝創作作品。
“東海水晶資源獨特,適宜豐富產品種類。”創作間隙中,陳令勇接受筆者采訪,張口就夸:“這里環境優美,園區服務周到,適合創業。再說,能回到家鄉發展也是我多年來的夢想。”
甘于枯燥和辛苦
北上學習宮廷技藝
花絲鑲嵌又稱細金工藝,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將金、銀、銅拉成絲,運用各種技法制成首飾、器物等裝飾品,是“燕京八絕”之一。這門手工藝傳承久遠,在古代主要用于皇家飾品的制作,新中國成立后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201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93年,17歲的陳令勇從東海遠赴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打工。剛一上班,師傅就給他一把銼子、一根銅棍,讓他在銅棍上銼出圓形、正方形、多邊形等圖案,一銼就是3個月。日復一日的單調工作,讓年輕的小伙兒初時感到十分枯燥,不過他還是努力安下心,隨著圖案銼得越來越齊整,性子也越磨越穩了。隨后是學焊接、鑲嵌等活計,常常一不小心就被又尖又細的鑲嵌工具傷到手,扎得手指頭都是小窟窿眼兒。
“這是個高大上的手工活,如果心靜不下來,是學不好的。”跟著陳令勇學習、從事花絲鑲嵌已7年之久的張逸軍說,“學焊接時,銅絲只有牙簽粗細,要焊在巴掌大的銅板上,而且焊一根不難,難得是每一根都要緊挨著但又不能‘糊’在一起。”陳令勇就在這枯燥的工作中咬牙堅持了3年,才從學徒變成學藝。“來學藝的人不少,但是最終能呆下來的卻不到十分之一。”
學習花絲鑲嵌不僅枯燥,而且過程也很辛苦。鑲嵌用的工具又尖又細,這樣才能捉住纖細的金鉤,但也伴隨著危險。有一次,陳令勇將一枚小鉆石鑲嵌到戒指上時,手上用力猛了點,工具一打滑直接插進了指甲根部,鮮血直流。至今,他手指上還留著一塊疤。
但這沒嚇住陳令勇,他不怕苦,怕的是沒機會學習。“我們這種工廠分工很明確,各司其職,可能花絲工就只拉絲,鑲嵌工就干一輩子鑲嵌,但我是廠里最不安分的那個。”陳令勇不僅想學習花絲和鑲嵌的技藝,他還想知道不同金屬有哪些不同的特性,寶石由哪些元素組成,怎么調整黃金和其他金屬的比例來制作彩金,他把自己扔進了一個知識大染缸,什么都想涉獵什么都想學。除了跑北京圖書館去看書,他一有機會就去看老師傅干活,白天看、晚上練,遇到難題再去找老師傅請教。
歷經26年鉆研
稱冠“北京大工匠”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歷經26年的磨練和鉆研,陳令勇一直專注于花絲鑲嵌工藝的學習鉆研之中,結合現代美學和貴重金屬材料,設計并制作出了大批金銀首飾優秀作品,讓宮廷工藝獲得新的生命,其創作的“金牡丹套件”“18K金福壽如意”“花絲手包”等,分別獲得2015北京(國際)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2016年“金鳳凰”創新設計優秀獎、2016年工美杯金獎。
在工廠里,陳令勇成為技術總監;在北京,他成為工藝美術大師。但他依然愿意在工作臺前琢磨怎么才能做出更精美的花絲鑲嵌首飾和工藝品。他認為,只有不斷地練習才能讓技藝保持較高水準。就拿鉆石鑲嵌來說,以前都是用膠粘,但用膠粘會影響鉆石的透光,陳令勇就苦練技藝,借助40倍顯微鏡,將小鉆平整鑲嵌的同時,還能在一毫米57個面的鉆石周圍做出四個更小的“爪”,來牢牢包住鉆石。
去年4月,陳令勇在首屆“北京大工匠”挑戰賽中,利用主辦方提供的材料進行獨特的設計,用直徑不足2毫米的銀絲進行現場制作,而且每根銀絲都擰成了麻花狀,并用擰成麻花狀的細銀絲勾勒出了花心、花蕊、花瓣等層次,同時在花心里還鑲嵌了10余顆寶石。最后,陳令勇憑借自己過硬的拉花鑲嵌技藝贏得了大賽第一名。
為傳承“老手藝”
決定返鄉創業
“我要讓這門古老傳統的宮廷技藝,能夠在我們這代更好地守護與傳承。”放下手中活,陳令勇語氣深長地說,“這樣,才不愧于我26年的堅守。”
“5年前,陳總就和我說想回家發展。一方面利用本地水晶資源來豐富產品體系,一方面帶動家鄉人來傳承這門技藝。”現負責公司生產管理的郭有波說,“通過花絲鑲嵌與水晶完美結合,打造出獨具匠心的水晶產品,讓東海水晶發出耀眼世界的光芒。”
這也是陳令勇夢寐以求的。走進生產車間,筆者看到技師們利用顯微鏡激光槍在一絲不茍地焊接“金鳳有福”“六字真言”吊墜。“這是關鍵步驟,不能留下焊痕。一個小時也就能做兩個。”郭有波介紹,在他身后的操作臺上,有的技師在用木塊敲打一塊金器整形,還有的用火烤補沙眼,忙碌的景象隨處可見。
“你看,這就是嵌花絲,直徑才0.05毫米。而一根頭發直徑是0.08毫米左右,比頭發絲還細。我們就要靠一把鑷子,把這么細的金絲掐成各式花卉圖案,再利用金屬的延展性和水晶的硬度,把水晶鑲嵌在金絲上,用激光焊接方法做到整件首飾無焊痕。我們還能在真金白銀上鏨刻真草隸篆。”行走在車間,陳令勇說,“這就是我的夢想,我要為家鄉水晶產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蜻蜓造型的簪子,三層花瓣的胸針,小巧的耳墜,鏤空的葫蘆……每件作品都異常精美。“我們剛接觸時,也覺得眼前一亮。”東海縣科教創業園區負責招商的副主任柳亞元說,“用花絲鑲嵌的工藝,把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晶包裹其中。在陽光的照耀下,金絲閃爍,晶光璀璨,無與倫比的美麗。”
2018年初,東海縣委、縣政府和陳令勇就返鄉創業進行洽談。當年6月,陳令勇帶領團隊從北京回到東海科教創業園區。“說真的,這幾年家鄉發展的步伐很快,特別是水晶產業更為突出。你看,這里的創業環境非常濃厚,縣委、縣政府還幫助我和企業員工解決了孩子入學問題。”談起回鄉創業,陳令勇一臉驕傲,“現在企業有員工50多人,全部是東海人;二樓正在舉辦花絲鑲嵌與水晶結合培訓班,還有50多名家鄉人在學習。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東海人會創造出更多花絲鑲嵌水晶產品,走向全國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