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者 梁洪勝 通訊員 時明生)3月18日10時,連云港灌云縣同興鎮濟永村村民孫同友在善后河濟永村段附近捕蝦時,意外捉到一條4.5斤重、50厘米長的“怪魚”,立刻報了警,民警和野生動物保護專家聞訊趕來一看,這不是“娃娃魚”嗎?
一網下去捉了條“怪魚”
孫同友今年63歲,就住在善后河邊,家里有個一畝多的小水塘,平時他和妻子會在善后河里投幾張小網,捕點小龍蝦放進自家的小水塘里養殖。
3月18日10時,孫同友與妻子來到了河邊查看投放了一夜的小網有什么“收獲”,沒想到竟捉住了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拼命跳躍,網子被扯得亂晃,孫同友趕緊收網上岸。他剛把網子打開,一條“怪魚”猛得蹦了出來。
“哎喲,這是個啥?”孫同友吃了一驚,再仔細一看,這條“怪魚”頭部扁平,嘴呈半圓形,尾似鯰魚,渾身暗褐色但很光滑,長了4只胖乎乎的腳,前腳4個趾頭,后腳是5個趾頭。
孫同友找來工具粗略測量了一下,發現這真是個大家伙,它長約50厘米,重約4.5斤。
“這個家伙太有勁了,不停翻騰,我只好把它放進了準備盛龍蝦的塑料水箱。”
怪魚竟發出“嬰兒啼”
當天,記者趕到了善后河濟永村段,現場已經圍了不少人。
孫同友告訴記者:“我和媳婦都不認識這條怪魚,就喊來村民辨認,但還是沒人認出來這是個啥。”
由于“怪魚”在箱子里不停翻動,孫同友便把放它的水箱置于偏僻處。突然,水箱里傳來一陣聲音,把所有人都驚住了。
“像不像孩子哭?”村民的一句話提醒了大家,可當人們圍上去看時,“怪魚”或許是受到驚擾,又“住嘴”了。
“這是不是電視上說的‘娃娃魚’啊!”被村民一啟發,孫同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立即打電話給女兒。女兒聞訊回到家中上網查圖片比對,初步確定是“娃娃魚”。
“這還了得?這可是國家保護動物,趕緊報警。”孫同友說。
民警和野生動物保護專家很快趕到了現場。專家現場辨認后確定,孫同友捕到的確實是“娃娃魚”(又稱大鯢)。專家立刻向上級管理部門匯報,決定就地選擇合適水域將其放生。
當天,孫同友和民警小心翼翼地將這只“娃娃魚”放生在平靜的善后河中。
專家:大鯢出現說明水域水質好
當天下午,記者聯系了連云港市野生動物保護專家王先生。據他介紹,大鯢是世界上珍貴的兩棲動物,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長江流域及黃河、珠江中下游的支流中。大鯢喜歡生長在深潭、山間溪流、水質優良僻靜的河邊等區域,其對生存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它們只可能在良好的生態環境生存,野外種群數量很少,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大鯢被放歸善后河)
“我們后來了解過,附近并無人工養殖大鯢的場所,外人放生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孫同友發現的這條大鯢究竟來自何處較難判斷。不過挑剔的大鯢能在這里現身,說明善后河相關水域水質優良,所以就進放生是正確的選擇。”王先生說。
相關資料顯示,野生大鯢從幼苗到性成熟需要6年或更久。一般來說,大鯢在9月下旬產卵,孵化期45天左右,因秋季溫差大,所以孵化率低。所以6年熟的大鯢一次能產1000~2000顆卵,但最后的孵化率卻只有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