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王文 通訊員 張開虎 張兆金 )柑橘因為生長氣候問題,淮河以北地區一般很少種植,但筆者昨日走進連云港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東海核心區內的“都市四季果園”,看到園主趙斌正忙著查看種植在雙膜型溫室內柑橘的生長情況,“你看,去年栽植的果樹開始試果了。”
(都市四季果園)
沐浴著春風,筆者行走在一棟棟連體大棚內,不禁驚嘆于科技的力量:通過控制積溫等技術模仿南方柑橘的生長條件,不但實現了“南果北種”,而且還提前一年掛果,填補了蘇北種植柑橘的空白;采取根域限制種植技術的葡萄具有肥水高效利用率高、投產早、產量高等特點;UFO模式種植的櫻桃讓整形修剪不再復雜,果實不易腐爛……看著四季有果、功能多樣的田園綜合體,趙斌深有感觸地說:“科技興農有點甜!”
(全省首家農業創新中心成立)
“東海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要實現農業的高質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突破資源環境約束、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東海縣委書記朱國兵說。為此,該縣去年率先建成全省首家農業創新中心,將全縣林業、漁業、農機等所有涉及農產品及食品安全檢測方面的科研資源,統一集中到農業創新中心,使過去“各自為戰”轉為“集體發力”,并積極引進國內知名科研院所、機構。同時,投入科技研發經費3.8億元,建成公共研發平臺11個、企業研發平臺13個,不惜重金引進農業各領域高層次人才68名,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桃林蔬菜文化博覽園)
“作為農業科研單位,我院始終把一切為‘三農’服務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擔負起當地諸多農業科研科普工作。”在農業創新中心內,東海縣委常委、中國農業科學院東海農業綜合試驗站站長彭卓說,他們已經引進了水稻、花卉、番茄、草莓等新品種14個,推廣名特花卉組培、精準灌溉、二氧化碳施肥等新技術5項。在主產區桃林鎮、山左口鄉建立了3個設施蔬菜新品種智能高效技術集成示范點,突破了產地環境污染和經濟效益下降等技術瓶頸。同時,邀請國內知名專家現場授課,累計培訓農業從業人員420余人次。
(現代種植)
科技改變傳統農業。目前,連云港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東海核心區已建成了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農業科技創新和展示區、農業高科技企業集聚區、休閑觀光農業區和公共服務中心5個高效農業功能區,實施各類農業科技項目153項,引進新品種、新技術346項,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19個,解決產業發展共性技術50余項。入駐農業高科技企業集聚區內企業達到18家,年產值超10億元,先后帶動2萬多人創業,培訓農民5000余人次。
(農產品深加工)
“下一步,我們將不斷加大與科研院校合作力度,各方通過構建合作交流平臺,發揮科技創新‘智’動力,進一步挖掘東海農業發展潛力。”東海縣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邢衛鋒說,“積極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園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在東海全面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