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久久激情视频久久_日韩欧美一二区_久久国产日本精品

logo

長三角省市聯動聚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加快產業協同,共享創新生態

【連網】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在世界經濟版圖中占據一席之地。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推進,區域內產業協同的“步調”該如何走?各類資源要素該如何流動?創新生態該如何共建共享?

強化區域協同,打造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市市長李亞平

“一年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進區域產業協同和深度合作,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市市長李亞平說,去年以來,蘇州先后與上海虹橋商務區、嘉定區、松江區、青浦區簽署“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環淀山湖戰略協同區一體化發展等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

除了對接和呼應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設,區域內一系列園區建設也按下“快進鍵”。“我們加快推進蘇宿、蘇鹽、蘇通等省內南北共建園區建設,加強制造業、旅游、文化、金融、科技等領域的產業合作,取得顯著成效。”李亞平說,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與安徽滁州市合作開發的蘇滁現代產業園,已轉型發展成為安徽省級高新區。去年,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又與嘉善縣簽約建設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該項目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第一個區域合作的重大產業平臺。

蘇州產業基礎扎實、創新需求旺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上海科研機構選擇落戶蘇州,位于太倉的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蘇州研究院就是其中一家。“蘇州正不斷加強與大院大所的產學研合作。”李亞平說,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蘇州研究院、同濟大學太倉高新技術研究院等也相繼投用。“我們借助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昆山分中心成立契機,大力暢通與上海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間科技成果轉化通道。與上海實現科技創新券通兌通用,蘇州本地企業在上海進行的檢驗檢測,符合兌現政策規定的均可獲得補助。”

從全球視野來看,長三角擁有世界級產業集群,各地企業既具有較強的共性,也有很強的互補性,亟需加強緊密合作。“當前要解決的是進一步消除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各類要素更加自由流動,促進產業協作更加緊密。”李亞平說,蘇州將以共建產業體系為重點,推動長三角一體化聯動發展,助推蘇州產業轉型升級。

“我們要推動城市之間的產業協同。”李亞平說,圍繞打造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充分發揮蘇州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在產業布局、產業鏈分工方面,加強與周邊城市的緊密協作,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布局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納米材料、人工智能等先導產業,爭取在蘇州建設自主可控制造業體系國家級先行區。

城市之間的科創協同,也在慢慢產生“化學反應”。蘇州主動參與長三角區域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協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中小企業促進“雙創”發展等的一體化服務網絡建設。強化與上海科創資源、人才資源、政策資源的有效對接,主動融入上海國家科創中心建設體系,打造上海科創中心協同創新區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李亞平呼吁,進一步推動城市之間的工作協同。依托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等議事協調機構,加強與長三角城市之間的工作互動和交流合作,消除行政壁壘,推動區域協同創新、特色產業協作共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環境治理聯防聯控、民生工程共建共享。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拓/文 肖勇/攝

打破行政壁壘,讓資源要素按市場規律流動

“長三角區域是我國經濟發展先行區,也肩負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使命。”過去一年,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學院副院長曹阿民多次赴蘇浙皖進行專題調研和實地考察。在他看來,能否形成有效遵循市場規律與發展邏輯的科技研發合作與產業協同,對于加快推動要素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形成新競爭優勢至關重要。

由科技與體制創新所構成的兩輪驅動,日益成為下一輪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動力。然而,曹阿民走訪發現,當前頂層設計和有效制度供給,仍存在一些瓶頸問題。

去年,滬蘇浙皖三省一市GDP總量達21.15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23.5%,擁有1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總數超過500家。如能用好這些資源,長三角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勢必將更上一個新臺階。

“企業生產要考慮土地、物流、人工成本,肯定哪里低往哪走。上海的制造業企業不多,主要集中于研發環節。”曹阿民表示,由于三省一市區域發展不平衡,各省市產業結構與產業基礎有差別,科技發展合作與產業轉移的興趣點也不盡相同。

地方產業政策體系的銜接不暢,省域之間融合發展的行政壁壘,則成為三省一市在產業合作方面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的掣肘。

“企業將廠房設在哪里,從稅收角度看,對企業凈利潤影響不大,但對各地GDP的貢獻卻不一樣。”曹阿民發現,產業轉移的輸出區域與輸入區域稅收等利益存在沖突,產業輸出方政府意愿不高,不利于形成均一的大市場和有效的產業協同。

而在科技研發、成果轉移轉化以及關鍵技術協同攻關等方面,現有的地方財政對科研項目的資金支持政策,存在項目資金“不能過江”、不能跨過省市行政邊界的現實操作難題,導致產、學、研、用一體化高效協同的科技研發體系無法形成。“甚至有些企業在技術研發成熟后,為了享受當地政策,只留下一個辦公室,而將生產基地全都遷到外地。”

曹阿民建議,國家相關部委應加快研究設立推進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科技研發與產業協同專項引導資金,并研究出臺相關配套政策,要求專項資金申請單位所在省市財政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協同配套,從而解決跨省域重大聯合科技研發、重點成果轉移轉化以及重要產業協同的支持難題。

“一間辦公室、一個留守人”的形式化、低效率的科技成果轉化現象也需要改變。曹阿民呼吁,加大一體化區域內跨省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的國家級科技項目支持力度,鼓勵有實在內容、有市場需求、有科技含量、有利潤空間的科技合作活動得到國家和所在省市的聯合資助,打造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有品牌、有實績、有規模的骨干地方應用科技創新機構網絡。

同時,稅務部門研究產業協同中存在的輸出區與輸入承載區的稅收利益合理分配的可行性政策措施。“打破行政區域壁壘,加速資源要素按市場規律高效流動配置,這就是產業協同的‘最高境界’。”曹阿民說。

解放日報記者 吳頔/文 張海峰/攝

明確定位方向,揚長避短才能“左右逢源”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地處杭州、寧波兩個“萬億級”明星城市之間、與上海隔杭州灣相望的古城紹興,怎么搭上這趟“長三角特快”?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不僅早就有“譜”,而且先走一步。

紹興今年初在上海舉辦長三角一體化·紹興(上海)合作推介活動,這是近年來紹興在上海舉辦的最大規模的推介活動。3天時間里,紹興代表團與在滬有關機構、高校、企業和院士專家進行密集而富有成效的對接,在規劃、產業、金融等多領域達成共識,并簽下18個總投資351.8億元的重大項目。

這場高規格的推介活動不僅刷新紹興形象,帶來“真金白銀”的項目,更展示紹興深度融入長三角的姿態和信心。“區域經濟從鄉鎮經濟、縣域經濟,發展到現在的都市圈經濟,城市群才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單元。”馬衛光表示,“我們要提高站位,著眼長三角范圍來審視自身,堅定‘融入長三角、接軌大上海、擁抱大灣區、發展大紹興’的戰略定力和思路,為更高質量推進長三角發展作出紹興貢獻。”

中心城市具有產業“虹吸效應”,同樣也有“溢出效應”,紹興如何揚長避短、實現“左右逢源”?馬衛光表示:“‘2小時交通圈’是最佳產業合作半徑,而紹興全面融入上海90分鐘核心交通圈和經濟圈。紹興完全能夠發揮產業特色,打造上海制造業協作區。紹興已找準定位,未來一定能在高水平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實現紹興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圍繞產業協作這一融入長三角的重要舉措,紹興近期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大力推進高能級平臺建設,規劃建設“一區兩廊”;二是主動對接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G60科創走廊,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和創新成果產業化,融入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以“研發總部在上海,二級研發和制造基地在紹興”的模式,吸引國際知名企業、高端人才、國際資本等落戶紹興。

這一模式已吸引中芯國際、越海百奧等多個投資50億元以上的重大產業項目。在大力推進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和創新成果產業化中,紹興的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傳統制造加速轉型。“紹興將深入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全方位優化營商環境,盡最大努力讓投資紹興、創業紹興的企業和人才,收獲碩果、成就夢想。”馬衛光建議,下一步應明確長三角各省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與定位,確保長三角產業結構優化、轉移有序、轉型合理。設立長三角重點產業創新引導基金,提升區域整體科創能力。

浙江日報記者 方臻子/文 胡元勇/攝

強化頂層設計,讓創新主體活力迸發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帶來重大機遇。”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羅平期盼,國家有關部門強化頂層設計,科學制定規劃,推動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資源共享、科技創新平臺共用、科技創新生態共優,不斷強化區域協同創新。

2003年,安徽主動融入長三角創新體系建設,探索泛長三角科技合作機制;2008年,安徽正式加入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圍繞合力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協同構建長三角創新創業生態建設實踐區、共建長三角技術轉移體系、聚焦共同關注領域開展攻關、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等方面,制定《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網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簽訂《長三角地區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戰略合作協議》,為推進區域協同創新奠定良好基礎。

“合力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載體,加強區域技術轉移機構合作。”羅平說,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加強合肥、張江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支持安徽蕪湖市申辦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通過安徽網上技術市場等交易平臺,推動長三角區域內技術轉移機構進一步合作,促進長三角區域技術信息共享、儀器設備共用、金融體系互融等。

去年,安徽科技部門聯合滬蘇浙科技廳(委)共同制訂《長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2018年度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工作計劃》,確定未來三年主要發展目標、工作任務和相關保障措施,明確七大項工作任務。為落實三年行動計劃,滬蘇浙皖科技部門還共同擬定《長三角地區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戰略合作協議》。

羅平建議,在科技部指導支持下,長三角區域共同制定區域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創建、開放共享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共同承接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聯合開展科技攻關項目、攜手建設開放創新功能平臺、共同構建區域技術轉移體系、共同培育區域協同創新創業生態等,進一步促進區域內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創新資源合理配置、創新主體活力迸發,推動黨中央關于科技創新的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在長三角區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安徽日報記者 朱勝利/文 徐國康 程兆/攝

相關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寿县| 扬中市| 灯塔市| 木里| 广平县| 墨江| 甘肃省| 肃北| 汕尾市| 靖安县| 巴林右旗| 和硕县| 陆河县| 会东县| 海安县| 德庆县| 汉沽区| 孟津县| 鹤山市| 会宁县| 兴安盟| 缙云县| 东至县| 伊宁市| 百色市| 和田市| 安多县| 永昌县| 嘉善县| 甘南县| 东城区| 通渭县| 信丰县| 岐山县| 内黄县| 静宁县| 榆树市| 清远市| 屏东县| 新安县|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