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養牛只為種田,養羊只為過年”是以往畜牧行業的寫照。如今,從過年宰只羊到日常餐桌雞鴨魚肉樣樣俱全,多年來徐州豐縣畜牧業的變遷不僅是市民餐桌上常見的肉類產品,還有養殖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
提到養殖場,臟亂不堪,氣味難聞往往是大家心中的第一印象,但是徐州佳合生態鴨養殖棗胡集示范基地,打破了這種固化形象。
整潔有序的場區、科技化喂養的方式,及環保健康的廢棄物利用模式,讓這家企業走出了一條生態養殖的道路。
生態養殖讓農民增收助企業發展
徐州佳合生態鴨養殖棗胡集示范基地,采用了生態健康、環保的發酵床養殖技術,在環保方面實現了零排放,生態發酵床養鴨解決了養殖污染對環境影響的問題。
該公司項目部經理丁滿意告訴記者,他們的發酵床有節能,環保,成本低等優點。在養殖過程中,糞便掉落在發酵床上后,通過發酵床中的益生菌,進行生物降解,在一定的時間里會生成可利用的生物有機肥。
生物有機肥形成之后可以有效的還田,真正實現種養結合,達到養殖過程中廢棄物的零排放。生態環保的模式為肉鴨養殖提供了保障。
在基地的養殖棚內,養殖戶宋淑敏正在忙碌著為即將開始的鴨苗分欄做準備工作。
宋淑敏承包了四個棚,每個棚七千只鴨子,共計兩萬八千只鴨子,他告訴記者,四十天的時間里,自己的這批鴨子掙了兩萬八千塊錢。
佳合食品有限公司為基地農戶無償提供鴨舍開展標準化養殖,并簽訂長期訂單合作協議,確保農戶養殖10000只肉鴨,年收益12萬-15萬元,充分提高了農民養殖的積極性,帶動了全縣養殖業的發展。
奶牛場管理有妙招
在位于順河鎮的徐州樂源牧業有限公司奶牛標準化養殖基地,飼養部經理李茂林正在進行常規的巡查工作,記者發現在這些荷斯坦奶牛的耳朵上都有一個特別的標識。
徐州樂源牧業有限公司飼養部經理李茂林向記者解釋說,每只牛的耳朵上都有一個耳牌,這相當于“身份證號”,通過奶牛的電子耳標可以清楚的知道牛每天的進食量和產奶量,還可以查出每頭牛的父系和母系,便于管理和建立檔案。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養殖場內一共有2800頭牛,只要15位工人就可以負責日常的喂養和清糞,這都得益于現代化的養殖技術。
李茂林表示,他們現在已經完全進入現代化養殖方式,從發料到上料都是一人操作,刮糞是自動刮糞系統,后期擠奶也都是用60位自動轉盤,大大節省了人工。
豐縣的畜禽養殖經過多年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除了從傳統的養殖方式到如今的現代化科學管理模式外,豐縣還積極引進立華牧業、佳合鴨業等一批龍頭企業落地生根,建成投產。
用“公司+基地+農戶”的養殖發展模式,為徐州豐縣的畜牧業轉型發展奠定基礎,為產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