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1999年冬的某一天,在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一對年輕的母女正在家中一邊吃飯一邊聊著日常。母親叫做陳霞,是贛榆縣國稅局的一名女稅務干部,她的女兒在連云港贛榆高級中學讀高三。這一天,她告訴媽媽,學校里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為家境貧寒,就要退學了,其中就有她同宿舍的同學。
那時候,她們沒有想到,以這次對話為契機,一場由近百位女稅官參與,跨越19年的愛心接力自此開始。19年里,總計308萬元的捐款和物資被送到貧困孩子們的手中,284名貧困兒童和76名孤兒因此得到了讀書的機會,190多名單親家庭或留守家庭的孩子度過了充滿關心和陪伴的童年,157名高中學子改變了輟學的命運,考上大學,走出鄉村,邁向更廣闊的世界。
對這些孩子來說,幫助了他們的人各不相同,但她們有個共同的稱呼:“媽媽”。
一封倡議書 開啟19年愛心接力
如今,54歲的陳霞在工作之余,仍然會和同事們聊起這些雖沒有血緣維系,卻讓她牽腸掛肚的孩子們。19年如一日的善舉,對她和同事們來說,也只不過是點點滴滴和孩子們相處時光的累積。讓她感慨至深的是“這一年一年的,當年的活動居然被延續了下來”,還有就是當年她的倡議引發了這樣大的效應。“就像一只小蝴蝶扇了扇翅膀,最后卻引起了一場風暴。”陳霞說。
在贛榆,能考上贛榆高中,就是準大學生。來自農村或者困難家庭的女孩能考上,是特別不容易的。想到這些本應能考上大學,將來會有更好前途的優秀孩子有可能會為家計所迫輟學打工,陳霞很痛心。她來到學校看望女兒時,在飯點看到孩子們都去食堂吃飯了,幾個貧困孩子卻窩在宿舍里就著咸菜嚼煎餅。
“我沒想到,他們甚至連飯都吃不起,每周帶幾張雜糧煎餅和一瓶咸菜去學校,那就是一周的伙食”。在連云港寒冷的冬季里,這些與自己女兒一般大的孩子就著咸菜,嚼著冷硬的餅填飽肚子的樣子,深深刺痛了陳霞的心。回到單位后,陳霞發起了一份捐款倡議,“別讓孩子們輟學,讓她們過得好一點”,樸實的心愿得到52名國稅局女稅務干部的響應。那一年,第一筆6000元的捐款被送到3名貧困女生的手中,那一年,贛榆高級中學沒有人輟學。
一聲“媽媽” 是信賴也是責任
一次捐款,改變了3個孩子的人生軌跡。這讓“愛心媽媽”們很是動容,有了把這份善舉延續下去的念頭。可要讓這份樸實的感動落實成能夠幫助更多人的行動,總要有人成為“領頭雁”,承擔起策劃組織、引領大家的職責。這個人,叫李新敏。
同事們說,別看李新敏笑瞇瞇的,工作起來有種扎實勁兒,是全國稅務系統的先進工作者。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李新敏哪怕加班加點,也要策劃好“愛心媽媽”活動。
在第二期捐資助學見面會上,看到孩子們都很拘謹,低著頭一言不發,一位女稅務干部親切地招呼了聲:“大家不要緊張,就像面對自己的媽媽一樣。”聽了她的話,一個女孩子卻一下站了起來,低低說了句:“我沒有媽媽。”后來大家才知道,這個女孩自幼失去母親,甚至不知道和媽媽相處的感覺。李新敏她們的鼻子泛酸,把女孩摟在懷里,向她承諾“以后大家都是你的媽媽”。許久,女孩才眼含淚花,顫聲叫了聲“媽媽”。
李新敏說,許多“淚點低”的“媽媽”只要一說起這件事,至今還忍不住落淚。“媽媽”不是隨便的稱呼。這一聲“媽媽”,代表孩子的信賴,也代表著我們對他們的承諾和責任。李新敏說:“要對得起孩子叫的這聲‘媽媽’。”
在李新敏的帶領下,“愛心媽媽”成立了愛心基金,在黑林鎮組建起“春蕾班”,讓50名貧困女童走進課堂。孩子們缺的不僅僅錢和物,更多的是他人的關愛。后來,每到周末或逢年過節,“愛心媽媽”都會把村里的留守兒童接到家中,像家人一樣一起生活。 在點滴相處中,孩子們的一聲聲“媽媽”愈加親昵自然。已經長大,遠在他鄉的男孩子寫信回來,開頭也會寫道:“給媽媽”。
一代又一代 大愛不斷傳遞
孫藝珍進入了贛榆縣稅務局工作時才21歲。她第一次跟著“愛心媽媽”去看望孩子們的時候,被孩子們一聲“媽媽”叫懵了:“我才21歲啊,這聲‘媽媽’叫得我又新鮮又別扭。”
可是,見證了“愛心媽媽”與孩子們相處的動人景象,孫藝珍又覺得這聲“媽媽”是發自內心又十分珍貴的。在“愛心媽媽團”里,孫藝珍見證過一對感情堪比親子的“母子”,那就是程付玲和她所幫助的一名自閉癥孤兒。最初見面時,孩子站在角落里一言不發,幾年后,卻能親昵的喊出“媽媽”,這是程付玲用幾年的陪伴和關愛換來的轉變。
孫藝珍說,這對“母子”有一個綽號,叫“小白熊”母子,那是因為有一次,程付玲帶著孩子去商店買玩具,孩子選了一只小白熊,抬頭就對她說:“小白熊像程媽媽,我晚上要摟著‘媽媽’睡覺。”孩子稚氣的話語讓程付玲心軟,她也摟緊他說:“媽媽是小白熊,小乖是媽媽的熊寶寶。” 孫藝珍說,這些不經意間的情感流露總是最動人。“那時候,你不會再去在乎你的年齡,你是否是個母親,面對孩子的呼喚,心中的溫情讓你情不自禁去回應他們。”
19年來,一代“愛心媽媽”老去了,又有一代代年輕“媽媽”加入進來。李新敏的女兒工作后,也跟隨媽媽的腳步,成為了一名“愛心媽媽”。李新敏笑著說:“現在稅務局上上下下全都加入了我們,有‘愛心爸爸’,還有很多‘90后’。我常想,現在不能叫“爸爸媽媽”了,得叫‘愛心哥哥’、‘愛心姐姐’才行。”
愛的溫暖也在受到幫助的孩子們身上延續。曾經因貧困而不知魚肉滋味,只知道“雞蛋最好吃”的女孩,考上大學不久后就在志愿江蘇平臺注冊成為志愿者,帶領200多名勤工助學學子參與蘇北大型志愿服務活動。如今,只要“愛心媽媽”舉辦義診,她每年必來參加。還有許多身在他鄉的孩子,年年不忘寄回書信,捐款捐物。正像一場由小小蝴蝶引起的溫暖颶風,“愛心媽媽”們愛的接力還將繼續傳遞下去。(王天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