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相生年) 今年以來,灌南新安鎮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理念,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示范帶動的“乘法效應”,促進了基層黨建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互動雙贏。
黨建+“頭雁”,促鄉村振興。“支部強不強,關鍵看班長”。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新安鎮按照能力出眾、敢于擔當、品質優秀、群眾認可的原則,選優配強村級班子,加強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整頓轉化,并建立后續培養機制,為帶動鄉村的產業發展、增收致富、生活幸福、村風文明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同時加大發展優秀青年農民黨員的力度,吸引一批致富能手、在外創業人士、退伍軍人返鄉及大學生村官投身“三農”工作,努力鍛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活力。
黨建+“扶貧”,促鄉村振興。“脫貧奔小康,關鍵看老鄉”。該鎮堅持將精準扶貧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鎮村干部層層加壓,定期考核。區別對待因人、因地、因貧等不同類型施策,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做表面文章。在現有結對幫扶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結對幫扶方案,充分發揮幫扶責任人幫扶作用,堅決不走過場,堅持群眾不脫貧,干部不脫鉤,不落下一村一戶一人,確保建檔立卡的低收入農戶如期脫貧致富。
黨建+“產業”,促鄉村振興。“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該鎮堅持“聚精會神抓黨建,凝心聚力謀發展”的原則,切實把全鎮干群力量凝聚到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上來。在引導發展上,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能人大戶”產業發展模式,扶弱培優,鼓勵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抱團發展;在探索謀劃上,確定不同類型村,先行先試,點上示范、片上提升、面上推進、線上開發,以點帶面,進而帶動全鎮33個村(社區)共同發展。
黨建+“品牌”,促鄉村振興。“品牌響不響,關鍵看特色”。該鎮不斷唱響品牌效應,突出鄉村特色和農業優勢,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的農業板塊和功能區。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因地制宜做好農業特色村的發展規劃。以培育劉園泥鰍、尹湖螃蟹、碩項稻漁、大勝苗木、漁場葡萄、武障河蜜桃等為示范典型,千方百計調優結構、調高效益、調富農民。形成“一鎮多品”“一村一特”新格局。
黨建+“環保”,促鄉村振興。“環境美不美,關鍵看口碑”。該鎮注重加大對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先后投入資金3260萬元,鋪設、修補路面7.5萬平方米、疏通下水道5300米,更換窨井蓋1159個,清理小廣告1.1萬條,施畫機動車線725個,清理流動攤點654個,清理車輛機械維修點27個,清理公共空間及亂堆亂放15240處,清理各類垃圾56萬噸。擺放垃圾桶2800只,購買全自動垃圾清運車13輛。栽植綠化1.3萬平方米,架設路燈926盞,清理溝塘76條,填埋溝塘69個,懸掛及更換宣傳板面7890條(處),墻體彩繪1895平方米,拆除旱廁685個,衛生無害化廁所改造4890戶,衛生改水1565戶,公共廁所征地11處,布設病媒生物防治設施5800余處,桿線整治6580處。在今年中秋、國慶期間,該鎮許多在外務工返鄉過節人員,提起家鄉的變化,人人贊不絕口,對家鄉城鄉建設和優美環境都給予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