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老城“留鄉愁”秦淮“最南京”秦淮區老城保護更新《實施方案》出臺
南報網訊(記者韋銘通訊員謝江平孫樂劉睿) “十三五”期間,秦淮區老城保護更新將怎樣做?昨天發布的《秦淮區“十三五”老城保護更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對此進行了詳細披露。未來5年,秦淮區將通過對老城南夫子廟、朝天宮、門東、門西、門外這5個分別約1平方公里片區的統一規劃保護、文化旅游事業發展、城市功能品質提升等建設,彰顯城河一體、城景相融、內外貫通的老城特色景觀和歷史人文魅力,將老城打造成為“最南京”城市新名片以及南京城市特質承載地。
秦淮區相關負責人昨天在《實施方案》發布現場表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目標,就是要把老城特色打造成為最能代表南京的城市名片。保護更新老城的主線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重點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質,關鍵是高水平城市管理。
“南京老城保護最大經驗教訓是不能簡單追求‘就地平衡’,不能大拆大建、整體搬遷。”該負責人表示,保護不等于保守、不作為,不大拆大建不是不投入,而是要更大力度投入,有更多資金用于老城保護更新。
據悉,該《實施方案》在制定過程中得到了市規劃局、旅游委、文廣新局等部門的指導,也吸收了專家學者的意見。昨天,在《實施方案》發布同時,秦淮區還成立了區歷史文化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建立老城保護更新“專家庫”,引入專家學者精準把握城市發展規律,更加科學地進行老城保護,這在南京老城保護更新歷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
在此次會議上明確了不再簡單追求“就地平衡”,走“反哺老城”新路,對成片歷史建筑群進行“小規模、漸進式、多樣化、微循環保護”等探索,同時,提出注重老城城市功能品質提升,打造南京人宜居樂居“老城生態”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