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孫晨晨 姚紹莊 盧磊)5月25日,由連云港贛榆佳信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與中國海洋大學合作的“短蛸全生活史養殖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應用”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組現場驗收,標志著國內首個短蛸繁育養成體系正式建成。這項歷時11年的科研攻關,成功破解短蛸規模化養殖“卡脖子”難題,4項技術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為我國短蛸養殖從“零星試養”邁向“標準化量產”奠定基礎,助力“藍色糧倉”建設與海洋經濟發展。
短蛸,俗稱“八帶”,具有生活史短、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環境適應性強等特點,極具養殖潛力。但長期以來,人工繁育與餌料體系構建、全生活史養殖等技術難題嚴重制約產業發展。
項目負責人、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鄭小東介紹,研究團隊圍繞海州灣土著短蛸,系統開展繁育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基礎研究,通過技術創新,構建完整的短蛸全生活史養殖技術體系,實現人工室內繁育與養殖三世代連續生產。同時,制定了短蛸種質和苗種繁育標準,推動養殖標準化、規模化進程。獲授權的4項專利,分別為短蛸幼體培育方法、短蛸世代工廠化養殖方法、章魚受精卵人工孵化方法、章魚寄生蟲鑒定方法及鑒定制品,為產業化發展筑牢技術根基。
作為項目合作單位,連云港贛榆佳信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這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自2015年起,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完善養殖設施,深度參與短蛸全生活史研發工作。2024年,公司人工培育短蛸苗種10萬尾、越冬親體1000尾以上,發掘重要經濟性狀分子標記及候選基因10個以上,建成全國最大的短蛸全生活史養殖實驗基地,形成了成熟的人工環境健康養殖技術體系。
在贛榆區政府支持下,項目搭建的產學研合作平臺成效顯著。項目實施期間,先后有2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以及數百名本科生在企業開展實驗、實習和實訓,成為水產領域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我們已完成短蛸全基因組測序,掌握種質改良核心技術。”鄭小東教授表示,團隊下一步重點聚焦新品系/品種選育,力爭1年到2年內實現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的同時,為貝類新品種再添新成員,使得短蛸成為價格親民、安全可靠、品種優良的大眾水產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