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北塘大街
古運河南長街
這條大河,奔流不息了2500多年,從古流到今。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要更好地流向未來需要運河沿線城市集體發力。無錫運河是大運河獨具特色的一段,有“千里運河,獨此一環”的美譽。近日,全省開展了“尋找大運河江蘇記憶”的活動。無錫運河記憶是怎樣的?該如何留住又該如何喚醒?
特色無錫運河環通老城價值獨特
大運河無錫段北起常州與無錫交界的五牧,南到無錫與蘇州交界的望亭,全長41公里。無錫城區段運河自吳橋至下甸橋,全長約11公里,起自雙河尖,流經黃埠墩、蓮蓉橋、亮壩上、亭子橋、羊腰灣、清名橋、淘沙巷、西水墩、西門橋等重要節點環通無錫老城區。“先有大運河,后有無錫城。”無錫文史專家夏剛草說,無錫城是由這條黃金水道孕育而起的,無錫城的街巷、道路,是在大運河兩岸及其支流岸邊逐步建起、發展、延伸,最后定型為了龜背形狀的格局,大運河穿城而過。到了明嘉靖以后,大運河主航道又改從城東和城西環城而過,使得無錫運河在全國運河沿線城市中魅力獨具。
“運河城區段中,大運河與惠山古鎮的關系尤為密切,古鎮就在運河邊上,是運河明珠。”在無錫市文旅集團董事長張中云心目中,惠山古鎮是無錫運河記憶的代表。張中云把空中俯瞰的無錫運河比作一條彩練,把惠山比作河上起伏的一條蛟龍,錫山如龍頭,龍光塔似龍珠。而于河而言,錫惠山麓之所以是無錫人的家山,是無錫地標,也有著重要的航標導引作用。眼下,惠山古鎮正處于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的關鍵期,而在參與申遺的十余個古鎮中,無錫惠山古鎮因傍河依山的獨特地理環境而凸顯出了獨特的文化價值。
運河水路交通便利,人們愿意選擇在運河邊上這塊風水寶地建寺廟、建祠堂、建書院、建園林……張中云很清楚古鎮因運河而興的道理。為了彰顯無錫運河的獨特價值,文旅集團著力打造無錫運河畔的惠山古鎮景區,并積極籌劃惠山特色風情小鎮。張中云透露,景區正在積極申報國家5A級景區,有望于年內申報成功。而今年,古鎮還會繼續圍繞水做文章,上河塘祠堂群有望恢復,還將開挖并建成燒香浜水系,形成完整的惠山古鎮框架。
理念保護運河才能留住運河記憶
2017年,習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自此,全國掀起了大運河保護的高潮。去年,大運河成為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來自江蘇的代表們建議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呼吁沿線城市共同傳承保護、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為大運河上的重要一環,無錫運河的保護與建設牽動全城和全省,也影響著全國。而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歸根結底要保護先行。
無錫城發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趙民提出,無錫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做好規劃,城市的更新建設并非大拆大建,而是有保護的理念在,規劃也是以保護性規劃為主。特別是環城運河與古鎮區域,可分為近期、中期、遠期規劃,在這些地帶,按照“只做減法,不做加法”的原則,嚴格控制保護區內新增建筑,而以基礎設施的改建為主。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副院長王健直言,當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形勢很好,無錫一向善于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對于古運河一定要好好保護,切忌拆真建假。無錫運河文化內涵豐富,王健建議無錫要講好運河故事,發掘徐建寅、胡雨人、須愷等運河人物。
十多年來,運河網董事長應曉萍一直在做一件事:傳播大運河文化。她跟同事們跑遍了中國運河沿線城市,完整記錄下大運河申遺的歷程,深感只有保護運河才能留住記憶。“大保護不要大開發,這是運河文化帶建設最主要的工作,要下大力氣。”在她看來,無錫運河的保護與規劃一定要科學化、正規化,對于運河文化帶結構性、功能性的設計要加強,同時要加強文化帶內容的建設,“無錫運河邊這么多場館、歷史文化遺存、工業遺產,要有內容可看,讓人們記住,才能留住人心”。
行動建好運河文化帶喚醒運河記憶
無錫對運河的整治與建設歷經十余年,完成了河道整治,打造出生態景觀,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建成運河文化核心區域。如今,行走在運河沿岸,有步道、有雕塑、有景觀,河面上船只不時駛過,到了夜間,沿河亮起燈來,古運河風光帶風景宜人,風情無限,無錫運河記憶被喚醒。去年,無錫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聯席會提出,要努力把大運河無錫段建設成為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效益的經濟長廊。但事實上,運河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該如何融合發展始終考驗著城市智慧。
趙民介紹,這些年,環城古運河綜合整治項目共拆除沿線37萬平方米建筑,完成了全線河道清淤、截污工作,修復駁岸,新建了親水平臺,打通了兩岸步道。結合城區低洼地區改造,騰出了大量沿岸腹地,增加綠地,對沿線橋梁進行包裝、出新,對沿河小區建筑外立面進行改造,讓運河呈現江南水弄堂特色。十余年間,茂新面粉廠舊址建起了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黃埠墩得到了整修、無錫還利用工業遺產改建成了運河公園內的三座博物館……
文史專家郁有滿編寫過一部《無錫運河志》,十分清楚無錫運河沿線遍布文化遺存、遺跡。他建議尊重和發掘運河文化歷史,把無錫運河沿線的文化遺跡串成線,聯成片,開發出有質量的參觀旅游線路。比如原亭子橋堍亭子橋小學門口一棵古樹下有古代的春場遺址,每逢春天,縣官要去“打春”,做春場,祈禱上蒼給百姓一個豐收年。因為這里地處東門口,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人選址有理有據。
呼吁恢復北塘大街做好文化復原
從三千多年前的吳太伯開鑿伯瀆河,至春秋時吳王浚江南運河,到新中國成立后開鑿新運河,水城無錫文脈綿長,文化是運河的魂。“因為運河,無錫曾是聞名的布米絲錢四大碼頭。米、豆、糧油加工和繁華的商業金融都集中在北塘。”無錫市古運河研究會專家組成員富耀南回憶,過去,吳橋至三里橋那里,河面寬達120多米,常年停泊眾多船只,船帆林立,南來北往,很是壯觀。北塘西沿河,船靠著船上下貨,熱鬧極了。無錫人世代生活在運河邊,出門見河,抬腳上橋,無錫運河記憶承載著無錫人的鄉愁。
借著運河文化帶建設之機,富耀南呼吁,無錫的歷史文化街區不能少了北塘大街。夏剛草和郁有滿也多次呼吁對北塘大街歷史文化的挖掘與恢復。夏剛草建議恢復接官亭弄,這部分位于中山路段以南,吳橋東路與春申路交叉口西北側,是古運河風光帶的重要節點,歷來商賈云集,歷史文化積淀深厚,也是反映封建社會官場禮儀的重要場所。郁有滿也提出,能否恢復北塘的過街棚建筑與碼頭,而過街棚建造還可以與建造商市結合起來。
鏈接關于無錫運河文化地標
運河文化研究專家、《江南大學學報》 編審謝光前教授總結,無錫運河呈王氣顯霸氣,聚才氣漲士氣,通仙氣有骨氣,接地氣帶俗氣,因此,無錫運河文化地標應是結構與功能的完美融合,既飽含歷史文化人文精神,又是百姓詩意棲息的場所。郁有滿主張,無錫運河文化地標就選清名橋這座古運河上的標志性建筑,也是無錫運河的一張名片,歷史悠久,又處在“運河絕版地”。原南長區區長曹榮之對此很贊同,認為清名橋水弄堂是京杭大運河全線保存最完好、最精華的段落之一,也是文旅融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