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黎一 通訊員 李欣憶 劉瑩瑩 朱華南)“東方對蝦從2厘米長至7厘米左右,青蟹從5厘米長至9厘米左右……”昨日上午,在連云區連島街道新投建的海上生態立體養殖示范區,該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潘緒偉欣喜地說。為調整當地漁業產業結構,今年6月初,街道探索采用深水抗風浪網箱立體養殖的方式,首次分別試養了中國東方對蝦和青蟹,而從6月底投苗到8月初的長勢對比結果,印證復合養殖模式在連島海域取得初步成功。
近年來,連島海域包括紫菜、生蠔等在內的養殖主導產業快速擴張,養殖密度過大帶來減產,市場行情多變導致漁民收益不穩,漁業產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連島海域溫度適宜、水質優良,為漁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連島街道積極踐行“鄉村振興靠產業”的發展思路,邀請市、區兩級海洋漁業部門、漁技專家到漁村,并帶領村黨支部、養殖大戶奔赴南北取經,開始探索多元化養殖新出路。今年以來,街道打破傳統單一的用海方式和養殖壁壘,從“一船一網”到“海上牧場”,從“向海而行”到“借海生金”,一場漁業高質量發展的變革在連島街道有序展開。
今年4月,連島街道套養來自產區寧德的200畝鮑魚苗種在連島“海上牧場”安家落戶,給傳統養殖注入了一股新風。“我們選用成活率較高的寧德大鮑和綠雜鮑鮑魚苗種,從顏色、大小、品種上都是比較優質的,事實證明連島海域具有發展鮑魚養殖獨特海域優勢。”潘緒偉說道。為充分利用海域優勢,不斷豐富“海上菜園子”,連島街道邀請專家充分評估轄區主要養殖種類,分析引種養殖可行性,全力打造海洋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集群,而除了套養鮑魚外,還設立生態立體養殖示范區,探索“中國對蝦+三文魚”輪養。據悉,這種模式充分利用了水體空間,不僅提高了養殖密度,還避免了單一養殖帶來的風險,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眼下,新建的立體養殖示范區網箱中的對蝦因個頭變大,初始放養密度增加,為避免因空間不足導致溶氧下降、殘餌堆積或互殘現象,即將面臨分箱分苗,將此前養殖的中國對蝦轉移到新的區域繼續養殖,預計到今年10月即可投向消費市場。”連島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春天下苗蝦、蟹,夏天接力南鮑北養,秋天下苗牡蠣、紫菜,冬天還可投放三文魚過冬……隨著復合養殖模式接二連三試養成功,小青龍和海膽的試養計劃也已經提上到街道的工作日程。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