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進文 李海朋)近日,港城持續高溫,不僅市民備受“烤”驗,街頭“汪星人”也進入情緒易躁期。市疾控中心數據顯示,7月為狂犬疫苗接種高峰期,近期隨著氣溫攀升,門診接診量已呈現明顯增長趨勢。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狂犬病是一種幾乎100%致命的烈性傳染病,暴露后及時規范的預防處置是避免發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高溫會加劇動物應激反應,犬類攻擊性顯著增強。” 市疾控中心急傳科主管醫師支明介紹。近日,因貓狗抓咬就診的病例中大部分發生在戶外公共區域,且以流浪動物傷人為主。
前不久,市民小陳在小區花園散步時,突然沖出一只小狗。驚慌失措下,小陳拔腿就跑,小狗對其左小腿就是一口,小陳不得不到醫院接受狂犬疫苗注射。
“尖叫、對視、逃跑,這是街頭遇犬時最危險的三大誤區。”市畜牧獸醫站副站長董燕萍現場演示避險技巧時強調,人類突然發出的高分貝尖叫會被犬類視為“威脅信號”,轉身逃跑則可能觸發其捕獵本能。
路上遇到“暴躁汪”怎么辦?“要穩住,別慌!”董燕萍表示。側身站立降低威脅感,手臂自然下垂,避免直視犬只眼睛。如犬只未逼近,以“慢動作”橫向移動退出其領地范圍。若遭遇撲咬,在保護自身要害(如頭頸部)的前提下,可利用身邊物品(如包、衣物、傘)格擋,或盡量擊打犬只敏感部位(如鼻部)使其松口,爭取脫身機會。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在動物間傳播。人要是被感染的動物(主要是狗,貓、蝙蝠等也有可能)咬傷或抓傷,病毒就可能順著傷口“溜”進來。潛伏期通常1至3個月,也可能更長或更短。一旦出現癥狀,病程往往不超過5天,病毒會沿神經快速侵襲大腦,導致致命后果。
“許多市民誤以為家養寵物無須防范,實則暗藏風險。”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研究,當區域內犬只狂犬疫苗接種率達70%以上,方可形成群體免疫屏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飼養犬只必須定期接種狂犬疫苗,且需辦理“犬只狂犬病免疫證明”。“這不僅是法律義務,更是保護家人的關鍵防線。”支明提醒。
支明介紹,被狗咬后,馬上用肥皂水(或其他弱堿性清潔劑)和流動的清水交替沖洗,每處傷口至少沖夠15分鐘,把病毒盡量沖走。最后用生理鹽水或干凈水沖掉肥皂沫,用干凈紗布或棉球吸干。沖完擦干后,用稀釋的碘伏或者能殺滅病毒的皮膚黏膜消毒劑涂擦傷口。
隨后,需盡快前往最近的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門診,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接種狂犬疫苗、破傷風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并規范處理傷口。24小時內進行傷口處置、疫苗接種等措施是預防狂犬病的關鍵,同時需觀察狗的健康狀況至少10日。
支明提醒,打疫苗,越早越好,尤其是頭面部等靠近大腦的傷口需盡快就醫。即使傷口位于其他部位,且已過數天、數周,只要尚未發病,仍需盡快接種疫苗,切勿抱有僥幸心理。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