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蔚 謝曉艷)初夏,青口河畔,黑林水文站內一派忙碌景象。站長蔣德志的襯衫領口已被汗水浸透,他正蹲在量水堰旁,與幾名工人敲定幾處施工細節。“汛期不等人,月底必須完工!”他抹了把額頭的汗,語氣堅定。不遠處,一臺智能監測設備正將實時水位數據傳回水情中心。
作為全省首個“全要素自動化監測站”,黑林水文站宛如一座科技堡壘,站內每一處細節都藏著“智慧密碼”。在降蒸觀測場,雷達雨量計如同“天空之眼”,精準捕捉每一滴雨水的軌跡。“過去人工記錄要跑斷腿,現在全自動監測,蒸發量數據瞬間生成。”蔣德志笑稱,“現在科技這么發達,我們這些老桿子就快無用武之地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站內無處不在的AI技術。走進纜道房,一塊LED大屏正實時滾動著水文數據,模型分析曲線在屏幕上蜿蜒伸展。“這套系統能實時分析流域雨水情,還能通過歷史數據分析洪水規律。”蔣德志邊說邊調出依托江蘇水文監測管理系統個性化定制的連云港分局專屬界面,上面泥沙流量、土壤含水量等參數一目了然。“AI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它是防汛決策的‘智慧大腦’。”
在水土保持徑流小區,科技與自然正悄然“對話”。坡度3度的實驗田里,小麥與藍莓的根系牢牢鎖住土壤,一旁的泥沙自動采集系統可實現泥沙的自動監測。蔣德志彎腰撥開一片小麥,露出埋藏的土壤水分傳感器。“這里的每一株植物都是‘生態哨兵’,它們的數據能幫我們預測水土流失風險。”蔣德志說。
量水堰修復現場,工人們正為堰體加裝新型水位傳感模塊。蔣德志撿起一塊脫落的舊零件,感慨道:“以前測流全要靠人工操作,現在電子水尺視頻攝像頭可以根據水位流量關系線開展在線推流,基本不需要人工介入了。”
“這些跳動的水位曲線、流量數據,每一條都是防汛決策的生命線。”蔣德志拍了拍手上的泥沙,語氣沉穩,“洪水預報時間誤差從小時級降到分鐘級,咱們才算真正筑起了‘數字堤壩’。”
離開時,青口河的波濤聲隱約可聞。這座“智慧水文站”正以科技之力,為防汛戰場織就一張看不見的防護網。無數水文“利器”如同汛期中的“科技哨兵”,默默守護著一方安瀾。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