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在“世界海洋日”“全國海洋宣傳日”(6月8日)來臨之際,贛榆區海州灣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內,贛榆區檢察院舉行“維護生物多樣 保護海洋生態”祁某某等人非法捕撈水產品損害公益案增殖放流活動,將價值150萬元的200萬尾黃姑魚和半滑舌鰨魚魚苗放流入海。
2019年5月至7月,祁某某等人在明知是黃海禁漁期的情況下,使用國家禁用漁具拖曳泵吸耙刺在贛榆區海頭鎮、石橋鎮、柘汪鎮附近海域非法捕撈花蛤苗56.8萬余斤。2019年10月16日,該案移送贛榆區檢察院審查起訴。該起案件涉案人員眾多、涉案金額巨大,承辦檢察官認定該案為涵蓋捕、收、銷犯罪行為,各被告人事前通謀、互有分工,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經鑒定,本案中采用的捕撈漁具是拖曳泵吸耙刺,俗稱‘藍蛤泵’,自2014年1月1日起被列入國家禁用漁具名錄。這種漁具會將所經過海域海底淤泥沖翻,引發海底生境物理現狀改變,造成生物資源、海底及臨近水體生境受損。”承辦此案的贛榆區檢察院檢察官姜學厚告訴記者。
2019年12月4日,贛榆區檢察院以祁某某等24人涉嫌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向灌南縣法院提起公訴,并于2020年4月15日向該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要求24名被告承擔刑事附帶民事責任,并承擔241萬余元的生態資源損失賠償費用。2020年12月31日,灌南縣法院依法作出判決,24名被告獲1年7個月至拘役2個月不等刑罰,沒收涉案捕撈漁具,因非法捕撈行為造成的海洋生態資源損害賠償費用共計241萬余元,由24名被告在各自造成損失范圍內承擔連帶給付責任。
“我們和海洋漁業部門反復溝通,最終確定黃姑魚和半滑舌鰨魚作為放流品種,可以最大限度地確保成活率和生態價值,修復受損海洋生態。”贛榆區檢察院檢察長肖楠介紹,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天的增殖放流活動,邀請了贛榆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地方黨委、相關職能部門、江蘇海洋大學等人員參加。
近年來,贛榆區檢察院積極落實最高檢“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部署,辦理非法盜采海砂、非法捕撈海產品等破壞海洋生態案件15件,以能動履職將檢察公益訴訟制度轉化為守護海洋的生態效能。(記者 史衛平 通訊員 孟 婧 王琳)
總值班: 吳弋 曹銀生 編輯: 張藝雯
來源: 連云港發布